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作者 謝英新

這幾天五一長假,閒來漫無目的瀏覽微信文章,偶然看到清華大學附中語文韓軍老師發出的一篇文章《中國語文教育界有多少“閻芳”?》。文中許多舊文鏈接,是韓軍老師與李華平教授的關於《背影》教學授課之爭。

各種檢索瀏覽閱讀之後,梳理事件始末。原來早在2014年10月,四川師範大學李華平教授撰文《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兼評特級教師韓軍教學課例》,發表在《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29期)。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李平華評課韓軍《背影》文)

李華平教授這篇文章產生連鎖反應,引來許多語文界專家、名師參與其中,圍繞這場爭論在期刊上發出的文章就無法計數。從時間跨度來看,2014年開始爭論一直持續到2018年。從廣度來看,爭論話題牽涉之廣,影響之深,從我過去的記憶當中前所未有。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就在上月,湖南華容縣實驗中學邀請我進校集體教研和講座分享,有語文老師諮詢作文寫作的問題,她想要求學生仿寫《背影》。我明確指出,仿寫名篇,尤其是仿寫朱自清散文《背影》,這樣佈置作文作業,嚴重脫離了學生經歷經驗,學生完成這個寫作任務的難度極大,不做也罷。而且,設身處地想一想,不論你、我、我們,誰敢操刀仿寫朱自清《背影》?我猜測即使在全國範圍內,敢於接受這項挑戰的語文老師也寥寥無幾。

2017年暑期,遼寧瀋陽敬業中學的王芳老師求助我備課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幫助王老師梳理課程思路之後,我們還簡單探討了《背影》這節課的備課思路。這節課需要提及當時所處的時代(1925年,津浦鐵路)、舊時車站站臺的環境(舊站臺,有高臺無步行臺階)等等問題。方便學生理解課文中作者描述父親笨拙的動作。

有此淵源,恰好近年來我在研究和思考中國教學、教研、課改走向問題。回顧“李、韓之爭”這段公案,我其實無意捲入爭端。但這個事件確實影響中國語文教學的發展走向。爭論的命題概念混淆,導致多數語文教師迷茫困惑。深思之後,我擬拋出一些問題來,供語文同好思考。並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備課思路方案,提供給廣大語文教師們自由探討,同時也歡迎同好批評指正。

讀過公案的一些主要文章,這裡我首先提及第一個層面的幾個問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

第一:各路專家名師,討論了那麼多語文教學的詩意、意境,詮釋了那麼多內涵,您的學生學會欣賞了嗎?學會閱讀了嗎?學會寫作了嗎?

第二:為各方叫好的老師們,在這場爭論中,讀懂《背影》這篇名篇了嗎?學會備課授課方法了嗎?教學能力有所提升嗎?

第三:在評論文章中,有老師發出“我願語文遼闊高遠”的感慨,那麼分析過後,文本解讀和語文教學的邊界界定了嗎?備課授課的一些基本思路找到了嗎?

經過第一輪的思考題之後,我們再來探討另一層問題:

第一:從教研課改角度來看,語文教學的方向往哪裡走?是走向文學、鑑賞、藝術?還是迴歸其“工具屬性”——教會學生基本的說跟寫?現階段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缺少“文學家”嗎?缺“作家”嗎?缺少從事文學、戲劇、藝術創作的各種“家”嗎?到底哪些是“枝葉”?哪些是“根本”?

第二:從頂層設計角度來看,語文教學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教”了這麼多年,還有大批(至少80%)的學生還是不會說,不會寫?學生不會說不會寫,這是一件什麼性質的事兒?值得我們注意嗎?經過此番討論,您的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寫作水平提升了嗎?前述的問題能有效解決嗎?

第三:從教師能力提升角度來看,語文教師備課花樣頻出,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浮誇之風盛行。語文教學備課、授課是否需要和形成可以借鑑可以學習的思路、方法、模式?經過此番討論,思路、方法、模式,形成了嗎?

我想說,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是偶然形成的,是經過長期的,幾十年的,一輪一輪的積重難返,積弊難消。

所以本文的立意,我想從技術角度,來分析《背影》這節課該怎麼備課和教學。我希望我思考的步驟、路徑、模式,能給同好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現在回到公案本身,我看到兩位老師的課堂實錄,就摘錄兩段重要的信息發上來。

在韓軍老師的《韓軍課堂實錄》中,提到幾個有關文本的問題:

師:《背影》寫到了朱家幾個人?(韓軍老師提到“朱家人”四世同堂)

師:這四條生命,分成四種類型。(韓軍老師提到“感悟生死”)

師:朱自清在本文是什麼心情?(韓軍老師提到“淚水祭灑生命”)

師:本文主題,是什麼呢?(韓軍老師把話題引到了“生之脆弱,生之短暫”)

師:我是一位父親,也是兒子,還是男性。(韓軍老師在這一段的主題是:“夫之背”“父之背”)

師:大家都讓爸爸背過吧!說說爸爸的背,給你什麼感覺?(韓軍老師在這一段的主題是:“溫暖、揹債、背井離鄉之影”)

在《黃厚江課堂教學實錄》中,我找到一段課堂展示的文字(父子關係梳理):

1915年,包辦婚姻,兒子生氣;

1916年兒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親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家庭困頓,父子別離;

1920年兒子到南方工作;

1921年兒子由杭州到揚州工作,父親代領工資,兒子辭職離去;

1922年兒子回家,父親不讓進門;

1923年兒子回家,父子無言,兒子再次離開;

1924年作者寫小說暴露家庭矛盾;

1925年,父親給兒子寫信(大去之期不遠),兒子在淚水中寫“背影”;

1928年,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結束;

1945年父親去世。

我又在網絡搜索到《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的文章資料(見附文)。

有了前面的資料做基礎,接下來,我就來說一說《背影》這節課我的備課思路。

第二步:教師應該首先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幾個預設問題:

問題1:學生對本文作者朱自清熟悉嗎?任何語文教學,都要講到文本作者,有一些作者可以略講,有一些作者就需要詳細講解甚至大書特書;

問題2:學生對本文的時代背景瞭解嗎?該文寫於1925年,跨越時空90多年,以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閱歷,是否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以及當時的心路歷程?

問題3:文中提及北京、南京、浦口等地理知識,以及各地的人文、民俗、家族文化等,學生了解嗎?學生課堂在哪裡的學校?在中國的哪個省份、城市、地區?

問題4:本文的起因是“父子關係”,學生是否瞭解作者與父親發生過什麼矛盾與隔閡?父子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因為與父親的被撫養關係、家庭教育關係,學生有一定的體驗和經歷。

以上預設的幾個問題,就構成了備課《背影》的分析思路。

第三步:梳理背景信息。

1、首先確定時代背景,《背影》寫與1925年,屆時已經進入民國時期。

2、故事發生地在南京浦口火車站,浦口火車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914年建成通車,是當年津浦鐵路的終起點,是連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11省的交通樞紐,南北交通要衝津浦鐵路的終端。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學,在浦口火車站與父親話別,寫下散文名篇《背影》。

3、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環境限制,當時的火車為直接燒煤的蒸汽機車,月臺(站臺)沒有步行臺階,橫過鐵路需要攀爬站臺,所以才發生了文中父親笨拙的動作。

4、朱鴻鈞大半生生活在清代,“父為子綱”封建思想嚴重,父親可以安排兒子一切,比如為朱自清包辦婚姻。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朱自清參加了當天的集會遊行。受五四運動影響,朱自清反叛以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庭。

回顧上文中黃厚江老師梳理的“父子關係時間圖譜”十分到位。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南京浦口火車站舊址)

第四步:列出本文應學應會的生字、生詞及思考題;

第五步:導學和授課過程思路設計;

由教師引導提問:

問題1、故事發生在哪一年?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民國時期)?

問題2、故事的發生地在哪裡?浦口火車站來歷與簡介(清:津浦鐵路)?

問題3、父親生長的時代、地域,文化、傳統?(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問題4、作者的人生經歷?在當時,經歷過哪些事情?(1919年五四運動:反對封建社會、封建家庭)

問題5、作者與父親在價值觀方面的衝突體現在哪裡?

問題6、父子關係緊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問題7、是什麼樣的事件,將父子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問題8、哪些具體的事件對父子關係產生了積極影響?

問題9、……

至此,全部備課完畢。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具體的教學操作,交由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自由發揮。

後記:

在很多次的講座中,我經常提到一個話題,我看到的各級語文展示課,絕大多數老師都把語文課講成了“文學藝術”、“文學鑑賞”課,丟掉了語文課程作為語言、文字的工具屬性,也就是學生的基本的說跟寫,基本的有效提問和探討問題,基本的分析問題思路。教學目標的方向出了嚴重的問題。

美國的語文課堂有很多文學、藝術、戲劇、表演等等形式,那是因為在學生其它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讀過足夠多的非虛構作品。我們應試教育課堂,對非虛構書籍閱讀量極少。所以我提倡,語文教學應該側重在其工具屬性,我不知道具體的比例應該是多少,預計60%的語文教學歸在工具屬性,40%的語文教學傾向於文學鑑賞功能。這需要一線教師實踐研究,拿出具體的實驗數據來驗證比重分配的合理性。

也許有人會用“因材施教”這個理念來反駁我。認為有學生語文學科成績,就應該重點培養;有學生語文學科成績差,似乎就應該稍稍忽略或放棄。

我想說的是:語文學科,從小學到大學,不論文科、理科,不論科學、藝術專業,從來都是必修課。

對於學生的說跟寫來說,我提及的“學生學會寫作”,寫作內容特指的是說明文、評論文、研究報告、問題解決方案等等此類實用性寫作。因為這是現代人,一個受教育12年——15年的學生,必須要學會的基本生存技能。這些話題,跟文學、鑑賞、審美,沒關係。

所以我在這裡嚴重呼籲,中國語文教育,快快回歸工具屬性吧!教會學生基本的說跟寫,教會學生有效提問和探討問題,教會學生最基本的分析問題的思路。

附文:《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略,請搜索閱讀)

【作者簡介:謝英新教授,中國素質教育戰略頂層設計奠基人;教育科學轉化與應用中心課改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培訓專家等。】

研究方向及服務

第三隻眼看“李華平、韓軍之爭”,也說《背影》這節課!

研究方向及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