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農村的老爸老媽歲數大了,媳婦買了幾雙鞋送過去,我不禁想起,夏天裡,皮鞋不管有多好,都穿不出老媽做的布鞋那種舒適的感覺。

那老布鞋裡,有著濃濃的鄉情、鄉思和鄉愁!

在物質匱乏、勞動力廉價、自給自足的年代,針線活遠沒有古代“女紅”那麼高雅,卻是農村婦女居家過日子的基本功。

做鞋是一個很長的工作鏈。

第一步從打麻繩開始,村邊地頭種上麻,麻生出來自然分為花麻和籽麻,花麻筆直,沒有枝權,割下來打成捆,放在池塘、小河裡,用土或石頭壓住,使其全部沒入水中,過一段時間,從水中取出晾乾,花麻的皮就是打繩子原料。這個過程就叫做“漚麻”。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做麻繩全憑手工,先用bu leng錘子(i注音二字沒查到寫法)打成單股繩,之後再合雙股繩,就是最終用來納鞋底的繩子。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布鞋各個“部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照著鞋樣兒剪好,再進行製作的。成品鞋“周正兒”與否,關鍵在於鞋樣兒。鞋樣兒多是報紙或牛皮紙做的。“替鞋樣兒”是一個高大上的技術,就是從一個“母板”的“鞋樣兒”同比例放大或縮小出需要的尺碼的,能做這個都是巧手。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納鞋底,一針一線,簡單而重複的勞動,佔據農村婦女的大部分農閒時光。同時這也是一項技術活兒和麵子活兒,“納”的不好,會讓人笑掉大牙的。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納好的鞋底帶著各樣的幾何圖案,勞動創造生活的同時,也創造了美。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農村婦女“上鞋”時的圖景

上鞋是最後一道工序了, 更是馬虎不得,需要把前方和後方先固定,再進行四周固定。這樣,鞋幫兒和鞋底才能“合牙”。

原創:關於老布鞋裡藏著的那些鄉村記憶!

布鞋成品

一雙鞋就這樣做完了。如今,會這手藝的人寥寥無幾。鞋只有穿在自己腳上,才知道合不合適。穿布鞋的時光,成了久久難忘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