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农村的老爸老妈岁数大了,媳妇买了几双鞋送过去,我不禁想起,夏天里,皮鞋不管有多好,都穿不出老妈做的布鞋那种舒适的感觉。

那老布鞋里,有着浓浓的乡情、乡思和乡愁!

在物质匮乏、劳动力廉价、自给自足的年代,针线活远没有古代“女红”那么高雅,却是农村妇女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功。

做鞋是一个很长的工作链。

第一步从打麻绳开始,村边地头种上麻,麻生出来自然分为花麻和籽麻,花麻笔直,没有枝权,割下来打成捆,放在池塘、小河里,用土或石头压住,使其全部没入水中,过一段时间,从水中取出晾干,花麻的皮就是打绳子原料。这个过程就叫做“沤麻”。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做麻绳全凭手工,先用bu leng锤子(i注音二字没查到写法)打成单股绳,之后再合双股绳,就是最终用来纳鞋底的绳子。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布鞋各个“部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照着鞋样儿剪好,再进行制作的。成品鞋“周正儿”与否,关键在于鞋样儿。鞋样儿多是报纸或牛皮纸做的。“替鞋样儿”是一个高大上的技术,就是从一个“母板”的“鞋样儿”同比例放大或缩小出需要的尺码的,能做这个都是巧手。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纳鞋底,一针一线,简单而重复的劳动,占据农村妇女的大部分农闲时光。同时这也是一项技术活儿和面子活儿,“纳”的不好,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纳好的鞋底带着各样的几何图案,劳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美。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农村妇女“上鞋”时的图景

上鞋是最后一道工序了, 更是马虎不得,需要把前方和后方先固定,再进行四周固定。这样,鞋帮儿和鞋底才能“合牙”。

原创:关于老布鞋里藏着的那些乡村记忆!

布鞋成品

一双鞋就这样做完了。如今,会这手艺的人寥寥无几。鞋只有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适。穿布鞋的时光,成了久久难忘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