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文·段宏刚

保存文化、传播信息、记录历史,是文字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文字,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形意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笔画文字,主要代表有汉字。形意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图画符号,依靠笔画符号在平面上的有序排列来记录信息,能体现出丰富而抽象的文化含义,表达语音只是次要作用。

看到一个汉字即使不认识,也不晓得读音,但是,根据字体结构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断出这个字表达的意思,甚至猜出读音,这是汉字最大的优势。

另一种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字母文字是在“形意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笔画符号被简化成标准化的字母符号,记录信息和文化的作用被大幅度弱化,仅仅用来表达音节,无法表达文字本身的内涵。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甲骨文

面对一个由字母组成的陌生单词,根据语法容易拼读出读音,但不容易搞清楚它的意思。

汉字是5000多年前根据“六书”法创造而成的表意文字,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历史最悠久,唯一一个传承有序的文字符号。汉字在造字之初,就确定了以“表意”为主的方向,一直保持着记录信息、表达“字外之意”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字母文字无法比肩的。

汉字从繁到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形态,发展历史十分漫长,每一个字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神采奕奕的生命力,不仅是一种记录符号,也是一种艺术符号。汉字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可以当作抽象绘画来创作,世上其他文字则不能。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利玛窦和徐光启

随着15世纪末期,西方强国开启“大航海时代”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人为了更多地了解东方大国,学习复杂的汉语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人玛窦(1552年——1660年),他不仅是传教士,还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精通数学、天文、地理、哲学,是历史上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三点。

一是他给晚明带来了《几何原本》,跟明末大学者徐光启(1562年——1633年)共同翻译成汉语译本,让中国学者首次了解了先进的古希腊数学知识和哲学思想。

二是他给明朝制作了一幅名叫《坤舆万国全图》的世界地图,让中国人首次明白,原来世界那么大,强中自有强中手。

三是在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他在明朝都城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首次提出并制定了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方案,为汉字在将来完成拼音标注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大篆

利玛窦提出汉字拼音方案,主要目的是觉得汉字和中文晦涩难懂,对外国人来说,学起来异常困难,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式,就像我们学习外文单词用中文给注音一样,有利于快速搞清读音,便于学习。

自“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不断鱼肉,国民自信心深受打击。在国家危亡的关口,一些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开始怀疑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质疑传统文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认为文字、艺术、风俗、礼教、服饰等方面跟西方存在着显著差异,才是导致中国不如西方的根本原因,于是,在一批知识分子的倡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史称“新文化运动”。

在文字领域,以“汉字拉丁化”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学者认为汉字过于繁琐复杂,很难被国际化,不利于我国教育的普及。其中,大文豪鲁迅(1881年——1936年)和大学者刘半农(1891年——1934年)是强有力的支持者。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鲁迅

鲁迅1934年曾在《关于新文字——答问》一文里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句话后来被一些学者简化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八个字,影响很大。

除过鲁迅之外,刘半农、陈独秀等文化界名流同样公开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对“汉字拉丁化”极力支持。

“汉字拉丁化”的核心是: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所有汉字,标注汉语的声调,让汉字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保持同步。

可以看出,采取这种方式把汉字强行改变成拼音文字后,唯一优点是利于快速书写,但缺点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楷书

其一,汉字中因为有许多读音相同的异体字,如果把汉字全用拼音标注出来,会造成在阅读和理解上非常困难,每当读完一个拼音,需要联想相对应的汉字,这样无疑会让阅读速度大幅度下降。

其二,汉字拼音化后,会自动丧失表意文字的所有优势,无法再体现出文字符号自带的含义。

其三,中国书法一直以汉字作为母体,如果汉字被拼音化,会直接让书法丧失存活的本体,导致书法艺术消失。

另一方面,反对“汉字拉丁化”的声音也很强烈,其中,以大学者赵元任(1892年——1982年)最有代表性。

赵元任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早年跟随父母学习传统国学,青年时期留学欧美,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语言学和音乐领域的成就最高,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称作清华“四大导师”,拥有“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的美誉。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赵元任

当同时期许多著名学者支持汉字改革时,赵元任则冷静地认为:“汉字拼音化”的提法很荒谬,面对同音异字的文章,如果没有古文基础,完全读不懂,如同看天书。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赵元任在1930年左右,以文言文的形式,相继创作了两篇奇特的“同音文”,一篇是《季姬击鸡记》,另一篇是《施氏食狮史》,其中,以后来创作的《施氏食狮史》的影响更为深远,连一向挑剔的《大英百科全书》也把这篇文章当作语言学典范,收录其中。

《施氏食狮史》全文103字,讲述了一个颇具哲理的故事,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对汉字拼音化,让其他学者无话可说

清华五大导师,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翻译成普通话为:石头屋子里住着一名姓施的诗人,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他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某天10点正好有十头狮子送到市场。他正好也走到市场。于是,他注视着十头狮子,凭借十把石头弓箭杀死十头狮子。然后,他扛起狮子的尸体回到自己的石头屋子。石屋很潮湿,他让仆人擦拭。石屋擦好以后,他开始吃十头狮子。猛然发现,这十头狮子尸体并非真的狮子尸体,而是用十块石头做成的石狮子。他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并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倘若把这篇《施氏食狮史》全用拼音标注出来,会发现,通篇是“shi”的读音,不论一个人多么有学问,也不可能把全文对应的汉字都想象出来,导致认知上的混乱,将会让这篇文言文变得毫无实用价值,甚至会让读者产生反感。

可见,汉字因为具有独特的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具备了其他文字无法取代的文化内涵,“汉字拼音化”是文化自信心受挫后表现出的一种偏激思潮,当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汉字的电脑输入法被彻底解决好,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以后,这个思潮就自动消失在历史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