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宋徽宗趙佶:宋徽宗,生於1082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因為自小便與皇位無緣的關係,趙佶先後被冊封為遂寧王、端王。雖說是帝王家的孩子,但趙佶自幼便對政治無感,偏愛的是筆墨、丹青、蹴鞠、書畫等,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亦有濃厚的興趣,常常置身其中忘記吃飯,如此生活乃是趙佶一生的希翼。然事情偏偏不如趙佶之意,公元1100年,他的哥哥宋哲宗去世了,趙佶有幸成為其中繼承人之一。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宋徽宗

悲劇的開始

按照宗教制度,接任皇位的本應該是宋哲宗的兒子,但不巧的是,宋哲宗雖然25歲但膝下無子。那麼立嫡子?不巧向太后無子,那麼就立長弟?不巧長弟趙佖眼睛有問題(宋哲宗為第七子,趙佖為第九子,趙佶為第十一子),於是皇位順延由次弟趙佶接任,是為宋徽宗(公元1100年)。

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宋朝宰相章惇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元朝宰相脫脫

在繼位之初的前兩年,宋徽宗是希望勵精圖治,能有所作為的,而且做得還算不錯,至少是躬身力行,清明有為。可是日子長了以後,宋徽宗就不樂意了,對他而言當皇帝簡直是如飲桔梗,其味作惡。於是他便朝著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再也沒有回頭。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花石綱

以君之名,收刮天下

像宋徽宗在藝術上如此有成就的人,但凡心思多朝著百姓想一點,也不至於昏庸無為。但他偏偏走了極端,不僅沒能做成百姓眼裡的賢明君主,反而藉著自己是皇帝的緣故,開始大量收刮世間珍寶、花石綱等,所到之處,民不聊生,哀鴻遍野。

  • 首先,百姓被大量徵用,搬運和運輸花崗石;
  • 其次,為了保證奇石怪樹的完整性,凡遇到阻礙之物,皆肆意破壞;
  • 然後,漕船、商船被大量徵用,水道優先運輸花崗石;
  • 最後,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心尋找可獻珍寶。

這就是宋徽宗執政生涯下的縮影,讓這樣的人做皇帝確實是百姓的悲劇。也應了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歷史從來不會認為宋徽宗是仁義之君,可是談起古代藝術卻也始終繞不開這位皇帝,這不僅是因為宋徽宗藝術造詣上是登峰造極者,也是因為宋徽宗在文化上的貢獻以及他超前的博物館意識、藝術收藏觀念都有著開拓性的意義。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千字文》宋徽宗趙佶

悲劇下的產物——輝煌的藝術寶藏

宋徽宗的瘦金體——鋒芒畢露

何為瘦金體?

“瘦”指的是線條的緊和窄,“金”則是寓意閃爍著的光,似青銅器、衣服上的金絲,是代表著線條的鋒芒畢露。宋徽宗的瘦金體指的便是線條雖細瘦、細窄,卻筆筆鋒芒畢露。宋徽宗的書法雖然區別於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中(黃庭堅、蘇軾、米芾(fei)、蔡襄)自成一派,卻是絲毫不弱於四大書法家。

書法講究的是“藏鋒”,講究的是內斂光芒,可是宋徽宗偏偏是鋒芒畢露,閃爍燦爛到刺眼。就像是行走於危險的邊緣,使人愛戀,也使人害怕。幾乎沒有人可以模仿得了宋徽宗的字,因為形體之美尚可模仿,可君王的氣勢卻是學不來的。宋徽宗的字看一眼便足以讓人傾慕,但傾慕之後也常常令人心生敬畏。沒有任何帝王是可以倖免於後世評價的,因為宋徽宗是亡國之君的緣故,所以他的字也被人稱之為亡國的字。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穠芳詩帖》宋徽宗趙佶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穠芳詩帖》宋徽宗趙佶

“瘦金體”是帝國殉亡的美,美到使人驚悚,如同一種“玉碎”,有驚動天地的淒厲。——《漢字書法之美》

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捺舒展如匕首,豎鉤堅利若銀鉤,瘦硬剛健,勁爽挺拔,風格獨特。——中華書局

宋徽宗的翰林圖畫院——攬天下畫家

翰林圖畫院又常常以宣和年間的翰林圖畫院最為著名,所以一般提及翰林圖畫院便也稱作宣和畫院。宣和畫院所代表的不僅是宋朝書畫的頂峰時代,也是中國書畫出現精品最集中的一個時代。其中的功績與宋徽宗是分不開的,他自己的畫不僅流傳百世,他學生們的畫也餘韻不絕,他不僅教學生如何作畫,還主持編撰了《宣和畫譜》,他不僅壯大了翰林圖畫院,而且還畫學納入科舉考試之列,其目的以攬天下畫家。如此功績一般人是力所不能及的,可宋徽宗他是皇帝。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臘梅雙禽圖》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的畫與他的瘦金體有一個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大膽。肆意妄為,不會有所顧及。他的畫不會拘泥於某種特別細膩的描述,而是肆意妄為以展示畫家真正內心為主,他的作品畫面感很滿,而不是大量留白,他引詩入畫;以意為主;他不拘小格,注重整體。宋徽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亡國之君,也是一個登峰造極的藝術家。他的身份賜予了他俯視天下的權力與視角,而他轉身便將這全部淋漓盡致的揉進了書畫。不僅如此,他的博大胸襟還使他成為一個惜才之人,教畫之人。

宋徽宗不僅作畫講究,他的用料也非常的講究,他對色彩有著非凡的感受,而且有著一套複雜且獨屬的色譜。關於色譜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某一天宋徽宗睡覺做了夢,他起來便將夢裡所見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選為制瓷的色標,並希望汝窯能以此燒製。至於當時的瓷器工匠自然是緩不過神來,雲裡霧裡,不知所言。然而似乎我們今日所見的天青釉弦紋樽雲裡霧裡,或許就是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顏色。為此不由欽佩,術業有專攻,也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工藝所折腰。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天青釉弦紋樽

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畫家,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他初入宣和畫院,教他的便是宋徽宗,作《千里江山圖》時,指導他的也是宋徽宗。

李唐:初以賣畫為生, 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存世作品《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皆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皆為不世珍寶。

宋徽宗在朝廷人才的選拔上是一個睜眼瞎(大概不及他那患有眼疾的兄長),但在書法方面卻儼然是一個伯樂,獨具慧眼,兩種極端都是他。當然宋徽宗在藝術上的早已遠不止於此,他還擅長茶道。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宋徽宗的茶道——親力親為

文人雅士自然少不了茶,宋徽宗也是如此,他作為宋朝的天子,自然擁有最沁人心脾的茶以及最精美絕倫的茶具,所謂藝術,一通百通,宋徽宗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喝茶,研究茶具,還寫茶道。寫出的《大觀茶論》不僅在當時盛行,一方面引得百姓模仿,另一方面為宋朝茶、茶具的發展開闢了空間,當然流芳百世,還為我們認識宋朝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

《延福宮曲宴記》記載:“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恃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瑞鶴圖》宋徽宗趙佶

為了證明他對茶道的理解以及精湛技藝,宋徽宗還親自設計茶具,從茶具類型到單一茶具的顏色、紋路、高低大小都提出要求,併為其作出具體的設計。如此也就罷了,可宋徽宗還不惜放下身段親自為大臣們點茶,以教授技藝,如此帝王,宋徽宗是唯一的一位。要知道點茶可不僅僅只是倒茶,而是一個體力活與技術活,因為既要沏的好,還要求動作精準。

宋徽宗晚年的詩——內心的寫照

除此之外,宋徽宗的詩詞雖然遠不如他在書畫上的建樹,但晚年的詩詞仍也頗有建樹,孤獨與悲憤總是能激發創作藝術。在他被金兵俘虜的日子裡,他的詩詞中不僅有對故國的思念,也有著對自己作為皇帝不作為的悔恨。

《題燕山僧寺壁》: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無題》:國破山河在,宮廷荊棘生。衣冠今何在,惡作北朝臣。

帝王家的藝術天才:宋徽宗趙佶與他的瘦金體、翰林書畫院

《芙蓉錦雞圖》宋徽宗趙佶

雖然這些詩遠不及他的書畫登峰造極,但這仍然屬於宋徽宗的風格,表達心中之意,也不做刻意隱瞞。

縱觀宋徽宗一生,頗為神奇,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也是一個藝術的帝王,他在治理國家方面留下一片荒蕪,在藝術上創造上卻成就斐然,流芳百世。他是一個皇帝本該收斂、束縛個性,可是他卻藉著自己是皇帝肆意妄為、彰顯個性、鋒芒畢露。沒有皇帝這個稱號趙佶或許也還是會青史留名,作為一個宋代著名書法家、畫家,但一定不會比現在留下的藝術品造詣更高,影響更甚,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宋徽宗是否後悔生在帝王家,是否後悔做皇帝,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明白。我們的揣測全都是徒然的。

作為皇帝,他顯然是昏庸、不及格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書法、繪畫技藝精湛,也無愧翰墨丹青中的千古一帝。我們只需要知道兩者都是宋徽宗——趙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