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當代紫砂陶藝大師顧景舟在《簡談紫砂陶藝鑑賞》一文中說:“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部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闢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報,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則、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這裡又要區分理和趣兩個方面。若壺藝之愛好者偏於理,斤斤較量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或盎或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於從沏茶茗飲的方便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心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後才始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作出發點,才能中肯地贏得普遍愛好砂藝界的共鳴。”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識別砂壺的真假,一如鑑定書畫,首先從提高理性認識,理性即培養自已的學識素養,以資提高審美觀感。

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技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徵,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累積經驗。

博物館不能去,一般博物館沒有紫砂方面的專家的。所以弄錯的機率很大。

顧老的壺一般都不會在市場上標價銷售了,要麼拍賣,要麼熟人之間轉讓。

所以來路很重要,網站上標價賣的,一般不會是真東西。

這幾張是顧老的款,通過對比能進行初步的鑑定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其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所制之器脫俗樸雅,儀態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印章款識是鑑別紫砂壺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這個是也鑑定出一款紫砂壺的年代以及作品的最好佐證,更是藏家與文物鑑定家對其價值鑑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卻也是其他人最容易造假的地方。

紫砂壺款識作偽有三個方面。其一:真壺假款。就是說,紫砂壺經考證後確認為某個年代某某人制作,但製作者因某種原因,忘了刻銘印,後擁有者為了提高或便於顯示壺的身份,而特意刻款,但往往因後加的款識與原壺的風格難以達到一致,因此也往往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現已不採用。

其二:真款假壺。也就是說,制壺者的印章因過世後被旁人繼續採用,但繼續採用者因製作水平有限,往往達不到原作者的風格標準,破綻畢露。

其三:假款假壺。這是制偽者通常採用的一種方法。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歷代的制壺高手、名家,對用印鈐款都是十分講究的,他們的款識不僅表現出很高的藝術素養,而且在印章的佈局、形式等方面也相當苛求,這是鑑定款識的一個重要因素。具體地講,名家的款識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印章製作十分考究。名家的印章,或本人所制,或請篆刻名家專制,具有一定的藝術品位。而偽印章則難以達到這種水平,多呆滯無神。

  印章形式使用合理。有的作者在同一壺上使用兩方或兩方以上不同形式的印章,鈐印位置十分講究,整體上顯得和諧統一。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刻寫、鈐印位置適當。紫砂壺的款識一般位於壺的蓋內、底、把梢、腹四個部位。

  款識大小適宜。刻款、印章的大小與壺本身具有一定的協調性。款識的大小與壺的大小相協調,即壺大款識大,壺小款識也相應小;款識大小與款識所處的部位相協調;底部的款識比蓋款、把梢款相應大一些,反之則很有可能是偽品。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在熟悉掌握了宜興紫砂壺名家款識之特點後,我們鑑定紫砂壺的款識就有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鑑定壺的真偽,不僅僅從壺的款識,還得從壺的造型風格、製作標準、泥料的時代特徵等各個方面綜合考辨。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蓋、鈕、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蓋的周圓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當今,鑑定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屬藝術標準,後一字為功用標準,分述如下:

一是“泥”。


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料時,均說其含有氧化鐵的成分,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產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於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能感受也就不盡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則質優,不然則質差;官能感受好的則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

二是“形”。


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讚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即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種各樣的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人各有愛,不能強求。筆者個人認為古拙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如有藏品想送拍諮詢可聯繫福羲彭先生:壹叄玖,零貳叄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擾。道理何在?因為紫砂壺屬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談泊平各,超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所以古拙為最佳。

  許多制壺藝人,雖亦明白這個道理,但卻是一味模仿古拙,結果反是“東施效顰”,把自己的可愛之處丟掉了。須知,藝術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養之結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模仿是不可能達到古拙境地的。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三是“工”。


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盛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得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變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鬚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

四是“款”。


款即壺的款識。鑑賞紫砂壺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鑑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詞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

  紫砂壺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布衣壺宗顧景舟|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分析及特徵鑑定!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在商品經濟社會尤其顯得突出。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許多模仿名家之作,偽造的質品屢見不鮮,造購名壺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


所謂“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鮮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有的壺甚至會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

  其實,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

  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一、容量適度;二是、高矮得當;三、口蓋嚴謹;四、出水流暢,按目前我國南方人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飲,宜採用容量350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勞,所以稱“一手壺”。

  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失味,過矮則茶易從口蓋溢出,大煞風景。煞風景的還有壺嘴出水不暢,幾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壺中,均變成大葉,易把出口堵住,此時需把壺嘴通一下為妙。現時作壺已根據飲茶人習慣,把壺嘴改成獨口,使流水明顯比以前通暢。

  要求壺的口蓋嚴謹,能使衝壺水於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看來似乎與功能美關係不大,實際是為講究衛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種種,都屬功用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