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一講:坐


在過去,坐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有人因“坐”得福,也有人因“坐”險些家破人亡。


君臣,夫妻,又或主賓,無論是哪種人際關係,都要在坐的形式、儀態和方向等方面,遵循一定的規則。


坐是一個象徵行為,坐具是一種社交媒介。在“坐”上,我們的每一個微妙舉止,都意味深長。


今天講一講:坐


早期的中國是沒有椅子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椅子,其實是西域的舶來品。


兩千多年前,孔子開壇講學,弟子三千,坐而論道。這裡的坐,就是大家一同坐在鋪著草蓆的地上。孔子尊崇周禮,他說,“席不正,不坐。”

今天講一講:坐

《杏壇講學》


以前的“坐”多為跪坐,重量落在腳踵上,既在物理上節省空間,又是精神上極致的自我約束,是標準的恭謹和臣服之態。甚至到了清朝,皇上在西暖閣召見大臣的時候,大臣一聲“跪謝”後依然只能跪在毛氈子上。


和“跪”的恭謹相反,“踞”則是一種岔開腿的坐姿,曾被視為是蠻夷才會有的粗魯舉止。據說孟子有一次撞見妻子這樣的坐姿,大怒之下甚至要休妻。


可見那時候的“坐”不是私人行為,而是社交場合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無形中傳遞著嚴肅的信息。

今天講一講:坐


為了讓“坐”有儀式感,講求禮儀的周朝用席子定下了一套規矩。


首先是墊幾層的講究。據《禮記·禮器》記載,只有君王屁股下可以坐五層席墊,諸侯三層,其他人根據地位依次削減。


其次還有墊什麼的講究。《周禮·司几筵》中寫著,席子分有五種,分別為“莞、藻、次、蒲、熊”。不同的材質代表了不同的等級,鋪設給相應的地位的人。

今天講一講:坐

《孔門弟子侍坐圖》


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單薄的草蓆,無論是在生理需要,還是社會功能上,都無法滿足人們進一步的需求,於是就出現了“床”。


別誤會,這裡的“床”其實是坐具。《說文解字》中就有寫,“床,安身之幾坐也。”


“床”到後來縮小了一些,又被稱為“榻”,高度比席高出了20釐米左右,但只是為了將人與溼冷的地面隔開,且可以更方便主人款待和宴請賓客。


今天講一講:坐


雖說坐具變得寬大舒適了,但榻上人們的坐姿依舊是嚴謹的跪坐。於是就有了“常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的記載,說的是管寧50年來一直規矩地跪坐著,以至於他的坐榻膝蓋處被磨穿。


今天講一講:坐


那時候,主人對客人的態度,可以從他的坐具中看出來。楚莊王曾為自己的愛馬獨設一榻;文帝欣賞慧琳和尚的文采,每次召見都安排獨榻給他;而梁國公李峴因為地位低賤,拜見丞相時乾脆無榻可坐 。

今天講一講:坐

如果不是漢靈帝,中國人可能還會在席和榻之間的選擇上猶豫數百年。


據《漢書·五行志》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皇上的喜好就是一個時代的風尚標,拜漢靈帝所賜,他讓胡床傳入中原,風靡神州。

今天講一講:坐

《北齊校書圖》楊子華 | 圖為胡床


但胡床並非床,甚至連椅子都不算,它只是一種交叉的可以摺疊的小凳子,類似於今天北方的馬紮兒。它方便易攜,最早出現在戰場上,是君主才能享受到的坐具。


《藝文類聚》有記載,曹操和西涼大將馬超打仗,被馬超突襲,曹操顯得很從容,馬超軍趕來了,他“猶、坐胡床不起”。


這個小凳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交椅的前身。它是中國人從席地而坐變為垂足而坐的轉折點,也是坐具革命的起點。

今天講一講:坐

另一種影響較大的外來坐具繩床


之後的魏晉時期,因人們崇尚率性風流的名仕風度,正襟危坐的坐姿地位也受到了動搖。


據說太尉郗鑑去王家選婿的時候,王家子孫皆把腰板挺得溜直,只有王羲之衣衫不整,吊兒郎當坐在那裡,結果郗鑑一眼就看中了他。


不知道那個因妻坐姿不雅而欲休妻的孟子,見到王羲之因為灑脫的坐姿被賞識,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總之,經歷過漢末五胡亂華的衝擊,和魏晉知識分子對傳統禮教的挑釁後,解放雙腿的垂足而坐,終於來了。

今天講一講:坐

《消夏圖》劉貫道


中國人具體是什麼時候才完全捨棄了“席地起居”的跪坐生活,還很難說。


在被認為是創作於五代十國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中,繪有7人坐於榻上,1人盤腿坐於椅上,5人垂足坐於椅上,7人垂足坐於墩上,可見那時已有完善的高足坐具。


今天講一講:坐

今天講一講:坐

《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


早期的坐具因為小而輕便,也被稱為“流動的傢俱”,但到了唐朝,這時候,從席到座椅已經升高了40多釐米,傢俱變得固定下來。


變高的坐具,改變了中國人的坐姿習慣,改變了中國人的空間觀念,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的潛在規則。

今天講一講:坐

中國人的坐姿的確是越來越自由了,但是椅子所承受的社會功能卻始終未變。


不論東西古今,椅子都是權力的象徵。如“主席”、“上坐”這樣的詞語,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皇帝的龍椅自不必說,在中國文化中,最能代表權威的椅子非交椅莫屬。

今天講一講:坐

《末代皇帝》中的小溥儀


交椅誕生於明朝中期。《水滸傳》中常說的“誰坐第一把交椅”,指的就是這種椅子。


交椅腿部交叉,可以摺疊,便於攜帶。因此過去皇帝行軍或打獵,僕從扛著交椅,皇帝累了便攤開坐上面休息,漸漸地交椅就成了權力的象徵。


在《金瓶梅》中,李瓶兒為了討西門慶的歡心,“上面獨獨安了一張交椅,讓西門慶上坐。”

今天講一講:坐

交椅


有趣的是,交椅也被稱為“逍遙椅”和“醉翁椅”,還代表著閒適。


《水滸傳》中就有“史進無可消遣,提個交床,坐在打麥場柳蔭樹下乘涼”的描寫。在明代畫家仇英的作品《桐蔭圖》中,也繪有悠閒躺在交椅上的文人形象。


只不過這份閒適,是屬於一個群體裡地位最高的人的。

今天講一講:坐

《桐蔭圖》仇英


同一把交椅,表現權威和閒適的區別在於椅背的傾斜度。


坐直的時候是社會的狀態,平躺則是自我的狀態。椅背越向後靠,社會的參與性成分就越低,也就越自在閒適。



反過來,臥病在床的人,在客人來訪時起身半靠,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講一講:坐

《宋人十八學士圖》


椅與凳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張椅背,而椅所傳達的社會性也多通過椅背表現出來。


和交椅一樣象徵著尊貴高雅的太師椅,就是一個拍馬屁拍出來的傑作。


據說有一次秦檜坐在椅子上一仰頭,頭巾墜落。吳淵看見了,連忙命人制做了一種荷葉託首,安在椅圈上,便是後來的太師椅。

今天講一講:坐

太師椅


如果說椅背的傾斜度是人與外界的關係的表現,椅背的高低差別和繁雜程度則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四出頭官帽椅的椅背較高,太師椅的椅背極盡奢華,是一個群體中最高地位的人才能用的坐具。南官帽椅和圈椅背相對較矮,常成雙成對出現,是客人的座位。


至於地位更低的男性和女性,那時是不配坐椅的,他們的坐具多為沒有靠背的方凳或坐墩。

今天講一講:坐

今天講一講:坐

《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


中式椅子還有一個特點便是椅背的“硬直”。


儘管從唐朝起中國人的坐姿已經不再受到苛求,但“身正心直”的認同思維始終埋在文化根基中。無論中式椅子如何演變,都始終有一個原則在內,便是“尊嚴第一,品性第二,舒適最後”,坐立之間都不忘提醒人們要自我約束。



就如玫瑰椅的椅背矮小,只有尋常椅背的一半,便是遵循了“不敢傲逸其體,常習恭敬之儀”的“禮”的思維。

今天講一講:坐

玫瑰椅


中式椅子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其中的演變既包含了儒家的正襟危坐,又有法家的等級觀念,亦不乏道家的天真自然。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式椅,是經過權力和個人共同改造後的,融合了幾千年來多種文化觀念的產品。



從席地到坐椅,坐具的變化也映射著世相的變遷。但變幻莫測的時代,卻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內核,即在一份規矩之中尋求樸素和天真。


縱使“坐”有再多社會功能,也只是是外在的聯繫。而人在舉止間的自省和頓悟,才是“坐”真正的意義所在。 編輯丨深海有怪獸-參考資料-《一章木椅》趙廣超《造物的文化與風格》包永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