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讲:坐


在过去,坐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人因“坐”得福,也有人因“坐”险些家破人亡。


君臣,夫妻,又或主宾,无论是哪种人际关系,都要在坐的形式、仪态和方向等方面,遵循一定的规则。


坐是一个象征行为,坐具是一种社交媒介。在“坐”上,我们的每一个微妙举止,都意味深长。


今天讲一讲:坐


早期的中国是没有椅子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椅子,其实是西域的舶来品。


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坛讲学,弟子三千,坐而论道。这里的坐,就是大家一同坐在铺着草席的地上。孔子尊崇周礼,他说,“席不正,不坐。”

今天讲一讲:坐

《杏坛讲学》


以前的“坐”多为跪坐,重量落在脚踵上,既在物理上节省空间,又是精神上极致的自我约束,是标准的恭谨和臣服之态。甚至到了清朝,皇上在西暖阁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一声“跪谢”后依然只能跪在毛毡子上。


和“跪”的恭谨相反,“踞”则是一种岔开腿的坐姿,曾被视为是蛮夷才会有的粗鲁举止。据说孟子有一次撞见妻子这样的坐姿,大怒之下甚至要休妻。


可见那时候的“坐”不是私人行为,而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无形中传递着严肃的信息。

今天讲一讲:坐


为了让“坐”有仪式感,讲求礼仪的周朝用席子定下了一套规矩。


首先是垫几层的讲究。据《礼记·礼器》记载,只有君王屁股下可以坐五层席垫,诸侯三层,其他人根据地位依次削减。


其次还有垫什么的讲究。《周礼·司几筵》中写着,席子分有五种,分别为“莞、藻、次、蒲、熊”。不同的材质代表了不同的等级,铺设给相应的地位的人。

今天讲一讲:坐

《孔门弟子侍坐图》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单薄的草席,无论是在生理需要,还是社会功能上,都无法满足人们进一步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床”。


别误会,这里的“床”其实是坐具。《说文解字》中就有写,“床,安身之几坐也。”


“床”到后来缩小了一些,又被称为“榻”,高度比席高出了20厘米左右,但只是为了将人与湿冷的地面隔开,且可以更方便主人款待和宴请宾客。


今天讲一讲:坐


虽说坐具变得宽大舒适了,但榻上人们的坐姿依旧是严谨的跪坐。于是就有了“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的记载,说的是管宁50年来一直规矩地跪坐着,以至于他的坐榻膝盖处被磨穿。


今天讲一讲:坐


那时候,主人对客人的态度,可以从他的坐具中看出来。楚庄王曾为自己的爱马独设一榻;文帝欣赏慧琳和尚的文采,每次召见都安排独榻给他;而梁国公李岘因为地位低贱,拜见丞相时干脆无榻可坐 。

今天讲一讲:坐

如果不是汉灵帝,中国人可能还会在席和榻之间的选择上犹豫数百年。


据《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皇上的喜好就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标,拜汉灵帝所赐,他让胡床传入中原,风靡神州。

今天讲一讲:坐

《北齐校书图》杨子华 | 图为胡床


但胡床并非床,甚至连椅子都不算,它只是一种交叉的可以折叠的小凳子,类似于今天北方的马扎儿。它方便易携,最早出现在战场上,是君主才能享受到的坐具。


《艺文类聚》有记载,曹操和西凉大将马超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马超军赶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


这个小凳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交椅的前身。它是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的转折点,也是坐具革命的起点。

今天讲一讲:坐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外来坐具绳床


之后的魏晋时期,因人们崇尚率性风流的名仕风度,正襟危坐的坐姿地位也受到了动摇。


据说太尉郗鉴去王家选婿的时候,王家子孙皆把腰板挺得溜直,只有王羲之衣衫不整,吊儿郎当坐在那里,结果郗鉴一眼就看中了他。


不知道那个因妻坐姿不雅而欲休妻的孟子,见到王羲之因为洒脱的坐姿被赏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总之,经历过汉末五胡乱华的冲击,和魏晋知识分子对传统礼教的挑衅后,解放双腿的垂足而坐,终于来了。

今天讲一讲:坐

《消夏图》刘贯道


中国人具体是什么时候才完全舍弃了“席地起居”的跪坐生活,还很难说。


在被认为是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绘有7人坐于榻上,1人盘腿坐于椅上,5人垂足坐于椅上,7人垂足坐于墩上,可见那时已有完善的高足坐具。


今天讲一讲:坐

今天讲一讲:坐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早期的坐具因为小而轻便,也被称为“流动的家具”,但到了唐朝,这时候,从席到座椅已经升高了40多厘米,家具变得固定下来。


变高的坐具,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习惯,改变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潜在规则。

今天讲一讲:坐

中国人的坐姿的确是越来越自由了,但是椅子所承受的社会功能却始终未变。


不论东西古今,椅子都是权力的象征。如“主席”、“上坐”这样的词语,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皇帝的龙椅自不必说,在中国文化中,最能代表权威的椅子非交椅莫属。

今天讲一讲:坐

《末代皇帝》中的小溥仪


交椅诞生于明朝中期。《水浒传》中常说的“谁坐第一把交椅”,指的就是这种椅子。


交椅腿部交叉,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因此过去皇帝行军或打猎,仆从扛着交椅,皇帝累了便摊开坐上面休息,渐渐地交椅就成了权力的象征。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

今天讲一讲:坐

交椅


有趣的是,交椅也被称为“逍遥椅”和“醉翁椅”,还代表着闲适。


《水浒传》中就有“史进无可消遣,提个交床,坐在打麦场柳荫树下乘凉”的描写。在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桐荫图》中,也绘有悠闲躺在交椅上的文人形象。


只不过这份闲适,是属于一个群体里地位最高的人的。

今天讲一讲:坐

《桐荫图》仇英


同一把交椅,表现权威和闲适的区别在于椅背的倾斜度。


坐直的时候是社会的状态,平躺则是自我的状态。椅背越向后靠,社会的参与性成分就越低,也就越自在闲适。



反过来,卧病在床的人,在客人来访时起身半靠,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讲一讲:坐

《宋人十八学士图》


椅与凳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张椅背,而椅所传达的社会性也多通过椅背表现出来。


和交椅一样象征着尊贵高雅的太师椅,就是一个拍马屁拍出来的杰作。


据说有一次秦桧坐在椅子上一仰头,头巾坠落。吴渊看见了,连忙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安在椅圈上,便是后来的太师椅。

今天讲一讲:坐

太师椅


如果说椅背的倾斜度是人与外界的关系的表现,椅背的高低差别和繁杂程度则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出头官帽椅的椅背较高,太师椅的椅背极尽奢华,是一个群体中最高地位的人才能用的坐具。南官帽椅和圈椅背相对较矮,常成双成对出现,是客人的座位。


至于地位更低的男性和女性,那时是不配坐椅的,他们的坐具多为没有靠背的方凳或坐墩。

今天讲一讲:坐

今天讲一讲:坐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中式椅子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椅背的“硬直”。


尽管从唐朝起中国人的坐姿已经不再受到苛求,但“身正心直”的认同思维始终埋在文化根基中。无论中式椅子如何演变,都始终有一个原则在内,便是“尊严第一,品性第二,舒适最后”,坐立之间都不忘提醒人们要自我约束。



就如玫瑰椅的椅背矮小,只有寻常椅背的一半,便是遵循了“不敢傲逸其体,常习恭敬之仪”的“礼”的思维。

今天讲一讲:坐

玫瑰椅


中式椅子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其中的演变既包含了儒家的正襟危坐,又有法家的等级观念,亦不乏道家的天真自然。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式椅,是经过权力和个人共同改造后的,融合了几千年来多种文化观念的产品。



从席地到坐椅,坐具的变化也映射着世相的变迁。但变幻莫测的时代,却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内核,即在一份规矩之中寻求朴素和天真。


纵使“坐”有再多社会功能,也只是是外在的联系。而人在举止间的自省和顿悟,才是“坐”真正的意义所在。 编辑丨深海有怪兽-参考资料-《一章木椅》赵广超《造物的文化与风格》包永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