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來勢洶洶,為何平定只區區“三個月”

劉邦建立西漢後,為了儘快改變國內形式穩定開國後國內動亂的局勢,不得已採用了郡國並行的治國政策,即在地方上建立14個郡縣由中心朝廷直接收轄。同時又在東面和北面地區分封諸侯國,由諸侯王管轄。那時各路諸侯王佔據廣寬的邊陲,擁有著大量的人口,其總體實力甚至高過了中心。

西漢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來勢洶洶,為何平定只區區“三個月”

直到國內局勢基本穩定,劉邦在位時代,使用各個擊破的方法,漸漸肅清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解除了這些異姓王對劉氏政權的潛在危險。但在消滅異姓王的過程中,劉邦沒有伺機將異姓王所統治的諸侯國收歸中心,而是讓劉氏血脈自己的兒子、兄弟、侄子們去擔當新的諸侯王。所以,各地諸侯國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多大減弱,劉邦並未完全消除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於是到了漢景帝統治時代,隨著朝廷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呈激化趨向。中央政權希望加強中心集權,諸侯國則想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更多的自主權利。而由於時間推移本來維繫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血緣紐帶到這個時候也變得越來越疏遠了。

西漢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來勢洶洶,為何平定只區區“三個月”

公元前155年,西漢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文中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意思就是說,這些藩國的諸侯王們早晚要謀反,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漢景帝接納了晁錯的建議,正式動手開始削藩。

消息一出,西漢的各位諸侯王們卻不甘願寧可就此坐以待斃。以吳王劉濞為首暗裡連繫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籌劃兵變,兵鋒直指長安,史稱“七國之亂”。

西漢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來勢洶洶,為何平定只區區“三個月”

集結好的叛軍來勢洶洶直指向長安,但是此時中央朝廷卻早已做好了準備,歷史上這場著名的“七國之亂”朝廷僅僅花了3個月的時間,就將七國叛軍全部擊潰,而作為組織領導“七國之亂”的諸侯王全部身死。“七國之亂”平定後,中央朝廷乘勢削藩,各地諸侯王的力量被極大減弱。在此之後西漢雖然仍有藩國存在,但在實力上已經再也難以與中央對抗。

當時七國叛亂來勢洶洶,聯合的七國實力強勁。那麼為什麼中央朝廷僅用了短短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叛亂了呢。

其實雖然七王之亂的平定只花了短短的3個月,但是其背後的準備確花費了西漢王朝幾十年兩代帝王的共同努力。

漢景帝的父親漢文王原本並非西漢王位順勢正統的繼承人,而是在經歷“呂氏亂政”之後,被朝臣推舉當上皇帝的,對於他來說地位很不穩固,下面的諸侯王對於他這個非傳統意義的正統帝王來說更存在極大的威脅,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諸侯國武裝反抗中央朝廷之先例,前174年淮南王劉長叛亂,雖然這兩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確是給漢文帝敲響了警鐘。

西漢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來勢洶洶,為何平定只區區“三個月”

漢文帝無時不想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但是也怕動作過大引起諸侯的反抗釀成大禍,因此睿智的漢文帝前期採用了較為溫和委婉的法令來逐步削弱諸侯的勢力,諸如諸侯犯法罰沒一定數量的領土作為懲戒,再者諸侯王死後沒有子嗣領土由中央收回或者將該諸侯國再進行分割分封給已故諸侯王的親眷。

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不斷的瓦解分化,經過20多年分化的諸侯國勢力大不如前,此時中央朝廷的總體實力終於強於諸侯國的實力總和。直到漢景帝即位後,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資本和實力,才敢採用更為激烈的手段進行削藩,而最後七國之亂的迅速平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