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的絕招


唐朝名相的絕招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在唐朝長期擔任重要職務。

婁師德的弟弟被政府派到代州任刺史(相當於軍區司令),前來告辭。婁師德問道:咱們兄弟倆,我當了宰相,你也擔任了刺史,我們家太過榮寵了,勢必招人嫉妒,應該怎樣做才能不得罪人,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弟弟忙說:“以後即使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敢回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

婁師德說,“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地方,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你把口水擦了,說明對此不滿,人家會更加惱怒。你應該笑著接受,讓口水不擦自幹。”

弟弟答應照辦,就憑“唾面自乾”這套修養功夫,兩兄弟在武則天稱帝酷吏橫行官場傾軋風險莫測的年代,始終保持著朝廷的信任和自己的福祿。

讀了這則故事,第一感覺是瞧不起這兩兄弟的庸俗懦弱,因為這種處世原則與自己從小教育的“樹靠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格格不入;並且想當然以為,婁師德必定是一位無能鼠輩。

找來新舊唐書有關婁師德的史料翻閱,結果卻大出意外——婁師德能文能武,深受唐高宗和武則天器重。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工作卓有成效,兩次拜相。

848年,唐宣宗將開國以來三十七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內,婁師德就位列其中。

婁師德最為人稱道恰恰是好脾氣有度量為人謙讓。有人觸犯了他,他決不針鋒相對,而是謙虛退讓以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在臉上露出惱怒的顏色。

他曾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長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氣地說:“被鄉巴佬拖累!”婁師德笑道:“我不做鄉巴佬,又有誰做呢?”

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大力舉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毫不知情,反而多次排擠他,使他改了外任。武則天覺得欠妥,便問狄仁傑:“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與他同事,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笑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太遠了!”

今人常把“唾面自乾”用作貶義,比喻逆來順受,受了侮辱也不反抗的懦夫行為。其實,當年婁師德倡導並身體力行的“唾面自乾”,本意卻是一種寬容、忍讓、豁達,與人為善的境界。

不妨以他處理與狄仁傑的關係為例稍作分析。

婁師德先於狄仁傑當宰相,握有話語權先機,他了解狄仁傑的才幹強於自己,也清楚狄仁傑當了宰相意味著自己地位邊緣化,還是出於正直和厚道舉薦狄仁傑為相。沒想到狄仁傑恩將仇報,把他排擠出朝廷。如果他像一般人通常的反應一樣,不肯逆來順受不肯唾面自乾,而是惱羞成怒與狄仁傑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使自己的處境更加艱難,無論對個人安危還是對國家工作大局都沒有絲毫好處。

退後一步天地寬。婁師德與狄仁傑都屬於朝廷精英,論工作能力,狄仁傑要強一些;論大度厚道,婁師德則要高很多。多虧了婁師德的大度厚道,忍常人之不能忍,才避免了一場極有可能發生的官場惡鬥。

回望過去的日子,自己的確受過不少怠慢奚落調侃甚至辱罵,常常反應過激表現失態。時過境遷,靜心一想往往後悔,無奈覆水難收已經把人得罪了,最終是因為不肯吃小虧結果吃了大虧。心態好一些,很容易看出所謂“侮辱”絕大多數是雞毛蒜皮,不值得憤怒發火完全可以不必計較一笑了之。

如果能夠像婁師德那樣,豁達大度肯吃虧肯忍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際矛盾會自生自滅,那樣我們的心情會好多了,處境會好多了,冤家會更少,朋友會更多,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

我老家鄰居有一對大學教師夫婦,文革雙雙落難,個性倔強的妻子,捱了一次批鬥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性格柔和的丈夫捱了無數次批鬥,抱著“好死不如賴活”“唾面自乾”的態度,硬是撐到了改革開放,在教學崗位做出了一番大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