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餃子,是我國城鄉常見的傳統食品,神州大地上從東到西,由南到北,流傳甚廣,影響頗大。

餃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李洪輔的《餃子小考》一文中說:“我國吃餃子的歷史至少有1400年的歷史”。

“送客餃子迎客面”、“上馬餃子下馬面”,我國是餃子的故鄉,被3000多萬海外華僑帶到異國他鄉,遍佈世界各地,他們不但傳去了餃子的製作技藝,弘揚了古老的中國烹飪文化。並且食用餃子的風俗習慣不曾改變,逢年過節親友們聚集一起,仍然都會以包餃子、吃餃子作為一種樂事,以這種特有的形式,增進感情和友誼。

那麼作為餃子的傳承者的我們,對於餃子的瞭解有多深呢?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一、歷史上的餃子——餃子的名稱由來以及古代餃子的製法

1、餃子的起源

我們常說吃餃子,可是餃子一出生的時候的名字並不是叫“餃子”而是叫“角”,這種叫法和現在廣東的“油角”的叫法很類似,這麼看來廣東的“油角”和“餃子”長得類似的說法也就說的過去了。

吃餃子的風俗早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風靡了,並且隨之傳入了邊疆,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挖掘一個唐墓的時候,就在墓中發現了一些完整的餃子,形狀為半月形,與今天的餃子的形狀相似。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油角

2、餃子的名稱

古代的餃子的名稱多種多樣,有:扁食、角兒、粉角、煮角、水點心和水包子等稱謂。把餃子稱為“扁食”這種說法,至今在北方依舊存在。

蒲松齡的詩句寫道:“扁食捏似月牙彎”,以“角”命名,和古人常以形象命名有關,因為餃子與彎彎的牛角、羊角有著相似的地方,所以稱之為“角”。

在宋、元、明代時期稱餃子為“角兒”的品種也有記載,例如: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就有布羅角兒”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中的蒔蘿角兒、撇列角兒”

“明·劉基《多能鄙事》有“烙面角兒、踶鑼角兒”。

可能這時候就會有同學會問:既然從宋、元、明一直流傳下來都是稱“餃子”為“角兒”的,那理所應當也一直這樣叫下來的,為什麼傳下來到我們這裡就變成了“餃子”呢?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現代版餃子

其實在《辭書》中就有了明確的記載:“餌後人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遂作餃餌。”

由此可見,“餃”是由角的音轉變而來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拼音這個說法,所以讀錯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僅如此,餃子還有很多其他異名,清代的袁枚稱餃子為“顛不稜”,意思是說:“顛不稜”是包有肉餡的餃子,不僅名字記載精確,就連做法也是正宗;

《隨園食單》中記載“糊麵攤開裹肉為餡蒸之。”這句話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餃子是面裹肉而做的;二是蒸著吃,和我們今天的蒸餃子類似。

“水點心”:這種叫法則是出自《明宮史·火集》“正月初一正旦日。......各家皆蒸點心,三十日歲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辭舊歲,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書中還說“十一月吃羊肉煲扁食”。

餃子的名稱多種多樣,就現在而言全國各地對餃子的叫法都多種多樣,不過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寓意也是美好的。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迷彩餃

3、古代餃子的製法

對於古代餃子的製法,文史典籍的記載不多,元代的韓奕所著的《易牙遺意》記載水明角兒的做法:

白麵一斤,滾燙中逐漸散開,不往手攪做稠糊。分一二十分(份),冷水浸之雪白,放按(案)上擁出水,入豆粉對半捏作劑。“作薄皮,包餡,籠蒸甚妙。”

元代的時候就有用水煮餃子的做法,並且還蒸餃子,這種做法和我們今天的做法一樣。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比現如今的人差,餃子能傳承下來並讓我們能品嚐到。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說完湯餃和蒸餃,可能你還想不到的是,古代就已經有了油炸餃子的做法了,這種餃子被稱為“踶鑼角兒”,做法是:

“面一斤,香油一兩,傾入面內拌,以滾湯斟酌逐旋(漸)傾下,用仗攪勻,燙作熟面。挑出鍋攤冷,擀作皮,人生餡包,以盞脫之,作蛾蝞樣,油煉熟。”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個就是和我們今天做炸餃子的做法很像,是不是感嘆古人對吃的研究之深呢?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現代煎餃

餃子經過千年的發展,在清代也發展至鼎盛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清代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餃子。據《成都通覽》記載就有:“燙麵餃、小粉餃、南瓜餃、鵝掌餃、芙蓉餃、藕粉餃、荷葉餃、火腿餃、牛肉餃等等”。

著名的“滿漢全席”的菜單中就有餃子的存在,並且還不止一種呢,有三鮮蒸餃、雞餡餃、滿洲蒸餃等。此時的餃子已經由民間美食進入到宮廷宴席中,可謂是“登上大雅之堂。”

二、餃子進入新時代——速凍餃子進入人們的視野

餃子的發展來到了80年代,古城西安的餃子宴被譽為神州一絕,品種多達200餘種,餃子宴的問世也突破了民間小吃的格局,餃子從小吃走向了大宴,餃子宴的成功創新,不僅發展了我國麵點製作技術,豐富了中國烹飪文化,更重要的是開拓了烹飪界的思想,小小的一個餃子也能創造出無窮的魅力。

餃子的發展流傳甚廣,需求也不斷的增加,此時速凍餃子也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由於餃子在-25℃ ~ -30℃的低溫下快速凝凍,餃子的原有風味也得到了保持,營養成分也不至於被破壞,長期保鮮也讓餃子解決了不能長距離運輸的難題。對於餃子的的傳播也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回顧我國餃子發展的悠久歷史,瞭解餃子發展的現狀,餃子這一古老的麵食品種,由於自身種種優勢的存在,今後也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的。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速凍餃子

三、悠悠餃子情,文化傳承至萬家

無論歷史如何的變遷,朝代如何的變化,我們喜歡吃餃子這一習慣永遠也不會改變,餃子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餃子口味鮮美,雅俗共賞,既能飽腹,又能品味,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歷史意義,具有就久吃不厭的特點。

餃子除了能四季常吃之外,北方地區還會作為喜慶節日的食品之一,每逢新春佳節都會包餃子,並且會在餃子中放入一些東西來作為新一年的寓意。

包餃子就要包三樣:一是麩子,寓意幸福;二是硬幣,寓意發財;三是糖,寓意甜蜜。所以吃餃子的時候吃到硬幣,表示在新的一年一定會發大財。

大年初一,一家人歡聚一堂,大家動手包著、煮著,吃著熱騰騰的餃子,過上一個美美的新春佳節。

有些家庭還會將花生仁、核桃仁、糖果等作為餡料的一種包進餃子裡,家裡要是誰能吃到某一個特定餡料的餃子,就是最幸運、最有福的人,這種妙趣橫生的寓意,體現了人民群眾豐富的智慧和想象力,餃子也就成為了寄託美好理想,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了。

“送客餃子迎客面”、“上馬餃子下馬面”,餃子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美好的寓意,還有的就是作為歡送親人的十五,當親朋好友需要出門遠行之時,包上一頓餃子,大家熱熱鬧鬧的聚一聚,作為送行的禮儀,希望遠行的秦人,牢記家鄉的美味的餃子,不忘記故鄉的深厚情誼。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瞭解的有多少?

初一吃餃子年畫

總結

總而言之,餃子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經過了歷朝歷代的發展,從小吃逐漸走向了大雅之堂,從最初的單一化餡料到後來發展到20多種餡料的餃子宴,再到速凍餃子的發展,讓長途運輸不再是問題。

餃子也經過眾多華僑華人的傳播走向了全球,此時,餃子已經不再是餃子本身了,更多的已經富含了人們寄予的美好寓意,這種寓意永遠的留在人們的心中,並且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小吃”。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