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引言: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此时清朝国运处于鼎盛阶段,正所谓盛极必衰,文学中贾府的家族命运也如同清王朝一样,走到鼎盛时期徒然开始了下坡路。《红楼梦》的创作基础是作者的家族故事,当他开始写书的时候,家族昔日辉煌已不再,只剩下门前冷落鞍马稀。

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后半生的凄苦黯然却时刻在眼前,面对人生、家族、命运的无常变幻,曹雪芹在宗教中寻觅归宿,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曹雪芹晚年画像

“我”经起与落,寻精神寄托

“道佛相济”的思想

书中第一回携石头下山的是一僧一道,称作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这两位一个是癞头,一个是跛足。而后将石头上文字誊抄下来传于世间的是空空道人,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所以叫《情僧录》。到了甄士隐这里,家住隔壁就是一间葫芦庙,英莲丢失后甄士隐家道中落贫病交加,是一个跛足道人将他度化了去。那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内容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完了跛足道人还解释了一番: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既有道家的神仙寓意在前,又有佛家的"色空"思想在后。甄士隐的注解就更有意思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荣华富贵过眼烟云,即便是做了神仙也忘不了人间繁华,但是勘不破红尘,还在追名逐利的那些人,是永远也意识不到的。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曹雪芹本人家道中落,更能体会这些万物变化的感受,在书中将宗教思想发挥的更广泛。薛宝钗的冷香丸是一个和尚给的海上仙方,林黛玉小时候也被和尚建议要出家,大观园又里住了一个自小身体不好必须出家的妙玉;贾府的族中资产停灵祭祀的家庙是铁槛寺,大观园里为迎接元春省亲建造了一个玉皇庙与达摩庵同着一班十二个小道士、小沙弥;贾府端午节去的是清虚观打醮,荣国公的替身正是清虚观的张道士,凤姐送灵铁槛寺歇息的是馒头庵,又在那里弄权逼死一对有情人;贾宝玉问那道士要治嫉妒的药方是天齐庙,贾宝玉祭金钏的庙则是水月庵;贾迎春在丫鬟吵架时念的《太上感应篇》是止恶修善的道家经典,贾宝玉听宝钗念《点绛唇》中的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便是一道佛家揭语。

贾宝玉精通诗词博古通今,做灯谜都是舜的典故,又爱好广泛,喜爱在女孩堆里打闹,却心生向往道与佛,甚至最后还万念俱灰出家了事。即便如此,他平日里对那些虚假的礼佛行为非常鄙视,因为黛玉配药的事情,他曾说王夫人是被金刚和菩萨支使糊涂了,意在说明自己的母亲不过是口里说着向善而已实则不然。贾政期望宝玉读书上进考取功名,宝钗和湘云也都对宝玉的未来给予儒家未来式的期待。然而贾宝玉生来便是一块顽石,他没有仕途经济的远大志向,倒是对奇人异事感兴趣,对女孩子的化妆品感兴趣。在面对人生的时候他是积极享乐为主的思想,在遇到挫折事故时,他是寻找宗教世界的失落之人。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生来顽石贾宝玉

佛教以色见"空",虚无更重,虽然书中写的是贵族生活,但处处皆流露出万物皆空的理念。黛玉喜散不喜聚,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散时冷清,倒不如不聚。生性冷淡的她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出世者,对多数事物漠然与冷淡,对自我内在的无限雕琢。那句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雨夜之中传来的荷叶被雨水敲打的声音呈现出的空灵意境恰似禅宗悟道的感觉。

贾宝玉因为林妹妹和史湘云的矛盾悟了一条:“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补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四句话加起来正是禅宗三重境界:刻意寻禅而未得;似已悟道尚未得;顿悟达空明境界。

无论是道教的超脱自得的理念,还是佛教的果报宿命与轮回,都是因现实困窘转而寻求的宗教精神寄托。有人生体会的无常变化,有命运交错的悲欢离合,有人事皆非的镜花水月,有因果轮回的飞鸟各投林。

“我”逃脱不过命运桎梏

每个人物身上都带有“宿命”印迹

《红楼梦》通过描写那些钟灵毓秀的女性形象,将她们的悲苦命运与家族兴衰连接起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免为书中人命运哀叹,潸然泪下。书中女子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归途在开篇不久,就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一揭示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是贾元春的判词,既讲明了她所处的环境,又预言了她即将在权力争夺中丧失性命。"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贾探春的判词,对于这位出身庶出的女子而言,优秀的才能在家族衰落的时间里得不到发挥,命运的指引将她送往了遥远的地方。

每一个喜欢《红楼梦》的人都会为林黛玉这一仙草转世、含泪报恩的形象而感染,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女性天生具备的柔弱意象加上神秘的绛珠仙草前世,无疑为这桩悲剧的爱情故事弥上一层神话般的意境。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因为前世的缘分才到了今生的相会,而倾尽一生的泪水报答灌溉之恩的黛玉正是泪尽而亡。正是应了赖头和尚说的那句"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而黛玉终究还是因为母亲去世,才投奔外祖母家,最终见了外亲,没有平安一生,小小年纪夭亡他乡。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林黛玉

贾宝玉作为书中最特殊的一个男子形象,他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下凡来历尽人间悲欢离合,注定了不平凡的遭遇。他身上对封建道德和仕途经济及儒家理念的反叛,正是源于神秘的前世。而那块出生便带着的宝玉,则是他冥顽不灵的象征。玉即是他的象征又是他的化身,有玉便是清醒,丢玉便是混沌,通灵宝玉有则通灵,失则失灵。玉是无补天之才的大石所化,代表的是贾宝玉于仕途无力的未来,空空道人最后将石头放回原处,则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佛家谶语。

元宵节众姐妹做灯谜,元春是爆竹,轰轰烈烈瞬间消失;迎春是算盘,摔摔打打遍体鳞伤;探春是风筝,游丝一断远离家乡;既与她们命运相关,又蕴含无福无寿的概念。尤其是宝钗的灯谜,谜面就是她的婚姻悲剧,谜底竹夫人更是不祥之物,贾政就从中感悟到了悲戚之感。

“我”看尽世道,“劝你善良”

做人做事有“因果报应”

有了前世今生,才有轮回世道,有了心存善念,才有果报功业。佛教教义中的业力,往往会形成某种果报,自然有前因必有后果,今日之事发必有前日种下的缘因。《楞严经》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辰未到。人世间的起承转合,纷纷扰扰,无不相互关联,因缘际会,没有独立成形的业力,也没有没结果的缘因。

王熙凤因为对刘姥姥心存善念,接济她家度日,又安排她在园子里游玩,虽然吃饭时行酒取乐,却也为她事后宽解。又看中刘姥姥年纪大,庄稼人身子底硬,让刘姥姥做了巧姐的干妈。刘姥姥的女婿祖上和王家连了宗,到了王熙凤这里,又让女儿认了干妈,对她好是无意的善举,对她看重也是打心眼的敬佩。所以在贾府被抄后,巧姐被卖去烟花巷,刘姥姥卖田卖产将巧姐赎了回来,为她打造了安稳的余生。巧姐的命运也正如判词所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真是件件都应在一个"巧"字上。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王熙凤与刘姥姥

美貌多情又柔弱无助的尤二姐,因为轻信王熙凤的貌似恳切词语,忘了小厮们的千叮万嘱,进了贾府被百般折辱。病了之后梦见尤三姐前来,说尤二姐心痴意软吃了亏,但是:此亦系理数应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说的就是尤二姐与贾珍贾琏兄弟之间的苟且,今日之人看来尚且觉得不堪,更遑论封建时期毫无独立自主的女子。尤二姐因为品行不端,才有此报应,虽说罪不至死,但在书中的语言世界里,她的所作所为早已种下了不可挽回的罪孽。正是因为尤二姐性情软弱才会遭了贾珍的道儿,又痴心妄想登堂入室盼着王熙凤早死,才在贾府后面巷子里做了贾琏的外室,所以当王熙凤和秋桐对她折磨时,她又因为性格原因无法反抗最后自杀。

曹雪芹:宗教思想里解脱人生,《红楼梦》中诠释精神感悟

最终吞金自尽的尤二姐

果报思想在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事情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封建社会中的普通人是备受压迫的,即使是身居高位家族鼎盛之辈同样为权势所压,贾府在书中的北靖王,忠顺王,南安王的面前就是十足的低声下气了。社会关系中的矛盾深厚,人们在因果报应意识的影响下纷纷赞同这种情绪,并且得到一定的灵魂解脱,同时还有一定的劝诫作用。

梦游太虚幻境中唱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的最后一曲《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冷静的讲述,也是教化世人的警言,是命运的前因后果,是前生到今生的天道轮回。

最后:

清朝统治阶层的文化源于关外女真族,长期身处密林受传统汉族道家文化的影响较少,主流仍以佛教为首,乾隆时期甚至将佛教奉为国教。在这样的社会宗教环境影响之下,《红楼梦》的家族的变迁与人生际遇不免都要同佛教的苦集灭道思想相结合起来,且占了书中主流部分。《

红楼梦》书中以欢笑写哀伤,以盛世写落魄,满眼看去都是贾府的一世繁华,仔细一读却是人世间的过眼烟云,想来人生之途莫如此类,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