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疆大夫“妙手”治癒當地貧困群眾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CTA影像顯示動脈瘤已經徹底治癒!”4月27日,正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複查的古麗塞麥爾·阿卜達拉聽到北京援疆醫生何子駿的這番話時,徹底放下心來。

半個多月前,41歲的古麗塞麥爾因患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住進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正是來自北京天壇醫院的何子駿醫生用“妙手”幫她清除了腦內的“定時炸彈”,令她重獲健康。“不用開刀就做完手術了,真是太神奇了,感謝北京的專家!”古麗塞麥爾動情地說。

北京援疆大夫“妙手”治愈当地贫困群众

北京援疆醫生何子駿(左)和患者。受訪者供圖

此前,因為這項手術存在高難度和高風險性,當地患者往往需要轉到千里之外的烏魯木齊進行治療,不少患者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轉診而延誤了病情,甚至還有部分患者在轉診過程中病情加重而喪失治療機會。

古麗塞麥爾是和田縣罕艾日克鄉色日格烏依村一名普通農民,在當地屬於困難戶,依靠政府發放的補助生活。因家庭貧困及身體原因,古麗塞麥爾沒有婚嫁,此次住院還是家裡八個兄弟姐妹湊錢將她送到地區醫院的。對於古麗塞麥爾來說,要轉往外地治療,經濟上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身邊也缺少親人照料。入院後,聽說北京的專家即將到和田工作,她便堅持要留下來。

4月9日下午,剛剛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完成報到的何子駿便立即進入了“戰鬥狀態”。“患者的動脈瘤為前交通的微小動脈瘤,有黃豆粒大小,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在對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后,何子駿給出了這樣的判斷。處理此類動脈瘤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開顱手術,患者所受創傷比較大,且恢復慢;另一種方法就是微創介入,創傷非常小,患者次日即可下地活動,但這種方法需要先進的材料和較前沿的技術支持。據瞭解,和田地區醫院只在幾年前外請專家開展過類似治療。

在隨後的術前討論過程中,何子駿和其他醫生一起探討了古麗塞麥爾的病情,分析各項指標和手術現有條件,最終定下了神經介入微創栓塞的治療方案。在關鍵性治療材料準備齊全後,4月12日,手術順利完成,古麗塞麥爾顱內的“定時炸彈”被清除。甦醒後的她以為只是做了一個夢,除了股動脈血管上微小的一個穿刺針眼,身體幾乎沒有明顯傷口,而且術後第二天她就已經能正常下地活動了。北京專家的到來,不僅讓古麗塞麥爾重獲健康,也減輕了她很大的經濟負擔。“我真的很感謝北京專家。”古麗塞麥爾激動地說。

在順利完成入疆後的第一例手術後,何子駿又相繼開展了後交通動脈瘤栓塞、頸動脈支架置入等一些較高難度的神經介入手術,並指導當地醫生規範地完成了十餘例全腦血管造影。在手術之餘,他還向當地醫生詳細講解了神經介入的治療理念和操作規範,並手把手開展教學工作,叮囑大家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何子駿常說,“神經介入手術是一項高精度手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容不得半點閃失。”與此同時,對於風險較小的臨床操作,他也積極鼓勵當地高年資醫生上手實操,力爭在患者安全、手術順利的前提下,幫助當地醫生在實踐中快速成長。

新疆和田地區的腦血管病發病率一直比較高,每年有許多腦血管病的急診患者因為沒能得到及時救治而耽誤病情。目前,神經介入治療已成為許多腦血管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急診大動脈取栓、急診動脈瘤栓塞等先進的神經介入治療方法已得到普遍認可。但由於新疆和田地區地處沙漠邊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雖然當地醫院多年前已引進了大型血管造影機等儀器,但受當地人才技術條件限制,神經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與國內發達地區仍存在差距。

“我希望北京天壇醫院醫療援疆專家在的這一年裡,能教會我急性腦梗的大動脈取栓,我們這裡急診的腦梗病人很多,許多患者都問我能不能取栓,我真不想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介入組組長乃比江說。

其實,這也正是何子駿的心願。“我本人在這裡完成了多少例手術並不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更希望在我離開的時候,當地有更多的醫生可以獨立完成神經介入手術,更持久地造福當地人民。”何子駿說。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