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高樓大廈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徵,人們對高大宏偉的建築天生就有一種好奇、仰視和追慕的情結。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彩電中心大樓、昭君大酒店和內蒙古賽馬場是呼和浩特市人氣極高的地標建築,好多人都在這三座建築前留過影,照過相,可以說,它們謀殺了很多“柯達”、“富士”和“樂凱”膠捲。如今,好多居民樓也要比這幾座建築要高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人們再也不是當年被貶損的“山老大進城,兩眼laolin”了。

一、內蒙古賽馬場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內蒙古賽馬場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內蒙古賽馬場看臺

位於新城區呼倫北路。賽馬場是1959年為慶祝建國10週年和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運動會而建設的,當時建築還比較簡陋。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的賽馬、馬球等項目,1982年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賽馬、賽駝等項目均在這裡舉行。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週年的獻禮工程,內蒙古賽馬場改擴建工程於1987年7月25日竣工。由內蒙古建築設計院設計,內蒙古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施工建設。佔地3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329平方米。

場地東側是由主席臺、觀眾臺組成的建築體,長達275米,最高處達36米,在寬闊的大屋頂上,有一大四小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築。蒙古包的穹廬頂上用藍白色勾勒出白雲紋圖案;建築中部前傾,兩翼後斜,呈雄鷹展翅狀,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觀禮臺可容貴賓700餘人。賽馬場東西長750米,南北長405米,標準環形跑道呈橢圓形,寬18米,周長2500米,裡圈2000米。整個賽馬場外可供10萬人觀看比賽,另附設12個貴賓休息室、2個健身房、45間運動員宿舍、會議室、遊藝廳、展覽廳等。

除舉辦各種賽馬、馬術活動外,內蒙古賽馬場也經常接待國內外遊客。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新的賽馬場:在網上被稱為“”外星飛船“”的內蒙古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運動中心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內蒙古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全景

二、昭君大酒店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最初的昭君大酒店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重新裝修後的昭君大酒店

位於新華大街69號。1987年開業。

昭君大酒店是呼和浩特市旅遊貿易公司和香港嘉運泰企業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第一座中外合資高層大型高級旅遊飯店。總建築面積為210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十八層。

昭君大酒店由呼和浩特市中山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主體工程、外裝修由內蒙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承包,呼市安裝工程公司負責水、暖、電安裝,內裝修由香港威閣國際裝修有限公司承建。

昭君大酒店現歸屬內蒙古民族集團。現在的看到的外貌是2007年重新進行內外裝修後形成的。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昭君大酒店是呼和浩特少數幾家星級酒店之一,據說當年人氣十分旺盛,但是限於消費能力,包括小編在內,很多人都是聽說過沒去過。當然,現在昭君大酒店在呼市算不上一流了,人們現在選擇多了,呼和浩特的高檔酒店不再是新城賓館、內蒙古飯店、昭君大酒店“老三樣”了。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內蒙古錦江國際大酒店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呼和浩特香格里拉酒店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呼和浩特喜來登酒店

三、內蒙古彩電中心大樓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新華廣場北側。1987年7月9日,彩電中心大樓竣工剪綵。8月1日開始試播。

彩電中心由中央廣播電視部設計院設計(由嚴星華總建築師主持),內蒙古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和呼市建築安裝公司承建。

內蒙古彩電中心大樓曾一度擁有兩個“最”:一是當時我國最大的省級電視中心;二是內蒙古最高建築。

彩電大樓總建築面積23025平方米;地上部分十七層,地下一層,高108米。大樓造型美觀大方、宏偉壯觀。建成後,一時成了呼和浩特的標誌性建築,吸引了很多市民和各地來呼和浩特的遊人前去觀看、留影。有不少人的青春的一瞬間,定格在了彩電中心大樓的前面。

文圖丨從三座地標建築看呼和浩特的三十多年的變化

新的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大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