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蘇格拉底所謂的不凡誰能做到?了不起的人都具有一項本領

蘇格拉底說,精靈總是在他即將犯錯時發出警告,提醒他不要去做。換言之,精靈總是說「不」。蘇格拉底的「精靈」,像極了我們所說的良心。


看電影的時候,為什麼會對某些男女主角欣賞羨慕?因為他或她是「知道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知道自己是誰,所追求的是什麼,然後承擔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結果。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意義」是依「理解」而出現的。要理解活著是怎麼回事,往往耗費一生的心力也未必成功。面對這項挑戰,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琢磨出一個辦法,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

他說的既具體又抽象。他在接受幾百人大審判時,公開為自己辯護:「我已經習慣了精靈的聲音,如果我將要做什麼不對的事,無論是多麼瑣碎的小事,它都會加以阻止。」精靈是介於神與人之間的某種力量,當時希臘人相信每個人誕生時,都有精靈陪伴,精靈有雙重角色:作為守護天使;作為命運的推手。

人最渴望的,不正是得到守護,覺知命運的藍圖,坦然活出生命的精彩嗎?依蘇格拉底所說,精靈總是在他即將犯錯時發出警告——換言之,精靈總是說「不」。

這「精靈」聽起來,像極了我們所說的良心。平常,我們似乎不覺得良心的存在;遇到某些誘惑,想做某些逾越規範的事時,良心就會開始不安,好像在對自己說「不」。


傅佩榮:蘇格拉底所謂的不凡誰能做到?了不起的人都具有一項本領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

然而,不知從何時始,良心的聲音日益微弱。

生存所需要的資源,全都仰賴外在的供應。希臘悲劇家歐里皮底斯(Euripides)說:「無法說出自己思想的人,即是奴隸。」我們平日所談的,大都是報紙的評論、網絡的信息,以及道聽途說的八卦,這一切只是轉述於鏡面反映而已,少了一道消化的過程,因而也缺乏營養,無益於自己的生命。


談到消化信息的能力,蘇格拉底採取了一種「反詰法」,就是不停地質疑與追問。

比如,他聽人提及「勇敢」一詞,就會上前請教:「你所謂的勇敢,是什麼意思?」

聽到蘇氏如此一問,你會心中一凜,開始思索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勇敢」的意思。以「勇敢」而言,查字典就可以澄清意義了,但是,重要的並非字義,而是你在判斷「勇敢」時,究竟是以什麼作為標準?這個標準是如何定出來的?它是否普遍有效呢?

經過一連串的省思,最後你可能依然不知道勇敢「是」什麼,但是你可能會知道,勇敢「不是」什麼。或者再退一步,至少你知道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正是如此,他的學生宣稱得到神諭,說他是全雅典最明智的人。他怎麼回應呢?

他帶著一群年輕朋友,依次拜訪了政治領袖、文學名家、科技人才,這些是大家公認的明智者。

但是,誰經得起蘇氏反詰法的疲勞轟炸?誰不在他的反覆質疑之下現出原形?誰不是「強不知以為知」?於是,蘇氏得出一個結論:「神認為我最明智,因為眾人之中,只有我知道我是無知的。

明白這樣的事實之後,蘇格拉底自然表現不凡。

所謂不凡,其實正是最平凡、平靜地接受自己的處境。這並非消極厭世。對他而言,人生的際遇,無論是意氣風發還是受人誣告,皆能以平常心來對待,且讓世界去運轉、人事去更迭。

我們對於自己,偶爾會有矛盾的情緒,如果不先認清自己,又怎能期待別人來了解?

心理醫師常常這樣問: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要」這個字代表生存的慾望:為什麼要活下去?活下去是為了什麼?醫師只能鼓勵你選擇一個目標,而不能保證什麼目標是正確的。更何況,對別人是正確的,對你則未必。

人人心中的精靈一直在發出聲音,但是誰聽得到呢?

說到「聽」,顯然需要先靜下來。外面安靜無聲,內心才會平靜無波,然後或許精靈會開口。蘇氏說他每當犯錯之前,精靈會發聲示警。若是平日缺少反省的功夫,獨處時心不在焉,那麼在即將犯錯時,怎能聽到內心微小的示意呢?

長期傾聽內心的聲音,使蘇格拉底的言行沒有什麼瑕疵,進而使他產生過人的信心,可以在面對大審判團時,好像在對世人發表告別演說,意思是:人生若要不虛度,請參考我的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