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周滅殷商,大多數人都會講這麼一個故事:紂王無道,姬昌仁愛。紂王聽從妲己魅惑,殺忠臣、遠賢良。而周文王、武王聖明,還有姜太公等謀士輔佐。最後雙方在牧野大戰,武王克商,商朝滅亡。然而根據考古學、文獻學等,歷史根本就不是這麼演的。事實的真相是:紂王帝辛不是無道昏君,而殷商滅亡是周古公亶父、季歷、姬昌(文王)、姬發(武王)四代首領苦心經營的結果。

一、帝辛真的無道嗎?

我們一說垃圾君主,就必然會說他是“桀紂之君”。酒池肉林、炮硌(沒寫錯字)蠆盆已經成了紂王的標配。歷史記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當朝的統治集團一定要罵前朝的君主(一般是最後一個)才能凸顯本朝取代前朝的合法性和太祖的文治武功。由於是自古如此,所以歷朝歷代的很多學者都對紂王的“惡行”提出過疑問。更有甚者,宋羅泌《路史》認為紂王的罪行是根據夏紂的罪行羅織起來的。到了近代,郭沫若、胡適、顧頡剛等學者都曾撰文給紂王翻案。大概來說主要是三點:

1、紂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越描越黑。《尚書》中記載紂王有6大罪狀,侷限於酗酒、信鬼神、信女人等,但是隨著朝代更迭,紂王的罪狀越來越多,終於出現了剖腹取胎、冰寒砍腳這種重口味罪行。紂王也逐漸從司馬遷所寫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的聰明猛男,變成了射天日地、唯我獨尊的精神變態。顯然紂王沒有那麼大罪。但這也同時告訴我們:當壞人不能當第一個,否則什麼髒水都往你身上潑。

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2、紂王時期所謂罪行,在他那個時代不算罪。比如說“酒池肉林”的典故,很有可能只是古代社會祭祀的產物。別忘了那個時代人殉都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很多事情是不能以後來人的眼光對待的。

3、紂王是有貢獻的。根據文獻記載,紂王在開拓東南地區,促進民族融合方面是有貢獻的。只是自己“ 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才最後釀成大禍。

隨著考古的不斷髮掘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有一個更加驚人的結論:紂王無罪。或者說,歷代商王都和紂王一個德行,商亡這個鍋不能讓紂王一個人背。

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商朝理解的非常少,只能依靠文獻記載的一點點,以及甲骨文和考古物件。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商朝有比較完整的鬼神信仰系統

而這個鬼神系統和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是非連續性視界觀,就是說鬼神對人有絕對控制權,什麼都是註定的。古希臘四大悲劇反映的就是這個思想。而商代相反,是連續性世界觀。張光直先生認為,商文化有濃重的薩滿教意味,活人和死人不是隔開的,是能夠溝通的。商王有溝通鬼神的特殊權力。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明確只有自己才可以和鬼神溝通,就必須壟斷和鬼神溝通的權力。要壟斷這個權力,就必須提高鬼神的地位。因為只有自己才能和鬼神溝通,那麼鬼神的地位越高,自己的權力就越大。自己的權力越大,就越得提高鬼神的地位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權力。就這樣不停的往上抬,最後,商王不管幹什麼,就算是出去溜一圈都得占卜才行,更不用說打仗、祭祀這樣的大事了。

既然鬼神才是最重要的,那麼人就是不重要的。鬼神越重要,人命就越不值錢。因此,在商代,人殉是一件比較平常的事,所謂“酒池肉林”,就算真的存在,也根本不是紂王發明的,而是歷代商王都這麼幹,他只是繼承了而已。而且,商王沉溺於美女,有一大半是周人的鍋(這個後面講)。

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那麼,既然紂王沒錯(而且好像還有功),自己本身也比較厲害,怎麼就混成了亡國之君?

二、商不亡於帝辛,實亡於帝武乙(紂王的太爺爺)

首先我們得知道,夏商時期的國家不是現代意義的統一國家,更類似於現代“邦聯”的性質。那個時候各個國家(應該叫部族)都是相互獨立的,這些部族有一個大家都承認的“共主”來領導。因此,當我們在說夏商周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商是被一個突然牛起來的周滅掉的,而是商國和周國一直長期共存,周國只不過是尊商為共主罷了

對比商周的祖宗事蹟,我們可以知道周的祖先是比較有進取心的,而商的祖先是每隔幾代出一個淫亂之君。讀《史記殷本紀》,裡面頻繁出現的一個詞是“復衰”,商就一直這麼衰來衰去的發展著。這讓周族有了發展的可乘之機。

從出土甲骨文來看,到了商王武丁時期,周已經成為商又愛又恨的部族。多次對其進行征伐,但又多次表達關心。而在那個時候,周或許已經有了滅商的野心。因為周進獻給商王的東西不同。別的部族都是奴隸、土特產之類的東西,周王不大一樣,他專門送美女和羌人(用於人殉等),可見其野心不小。

商周一直保持這種又打又好的局面,一直到商王武乙。

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武乙是個比較有名的作死王,曾經做了個偶人假裝天神,與自己玩“博”,偶人輸了他就侮辱它(相當於侮辱天神)。要知道殷商是鬼神立國的,他這麼做就是在動搖國本(更有意思的是,東周時宋堰王也射過天,真是武乙的好子孫)。就這麼個不靠譜的玩意,終於在獵於河渭之間的時候被雷劈死了。從他一直到帝乙(紂王父親),

對周不斷縱容,周在商的眼皮底下逐漸發展起來

三、四代周王布的大局

古公亶父是文王姬昌的爺爺。根據史記記載,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和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三個兒子,古公亶父想傳位給小兒子季歷(因為孫子姬昌有盛瑞),太伯和仲雍知道以後就出奔荊蠻,自號句吳,好讓季歷順利即位。

但是事實並非這麼“道德”。真正的事實是:古公亶父傳位給幼子季歷,安排太伯和仲雍外出創建虞國,北可拓展新領地,東可進入商王畿,南可越黃河到洛水流域,成為周向東開拓的重要據點。早在文王姬昌的爺爺那裡,就已經開始謀劃剪商。

季歷在位期間,與虞國建立了戰略同盟關係,與中原的摯國通婚建立聯盟,並不斷征伐戎狄,增強實力擴大地盤。季歷曾用三年征伐鬼方取得勝利,商王武乙這個缺心眼的還給他賞賜表彰功勞。但是商王也不是睜眼瞎,周族發展的又快又大難免不會引起商的戒心。因此,在商王太丁時,

季歷被殺。姬昌即位。

姬昌採用兩手戰略,一方面忍著殺父之仇,殷勤侍奉紂王,使勁送美女和犧牲,另一方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諸侯,採用各個擊破的方式瓦解商的屏障。

殷商是怎麼被周所滅的?不是紂無道,而是周王布了一個大局

首先,平西方,後無憂。姬昌解決西方虞、芮兩國的紛爭,討伐犬戎,解決後方之憂。然後再挺進中原,討伐喜歡跟周對著幹的密須國。這場大戰十分重要,從密須國得到的戰利品到了成王的時候都還是重要的分封禮器。

滅密須以後,周在西方徹底無後顧之憂。

緊接著,周東進,伐黎國,得勝。商貴族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驚恐,因為黎國和商王畿就差一個太行山,周佔領了黎國相當於把刀子插到殷商心臟地帶了。於是貴族們奔告紂王說咱們要完蛋了,紂王當然懶得聽,更懶得管。這倒不是因為他心大、或者昏庸。是因為他手裡有一張王牌。只要這張王牌在,周就別想對商構成威脅。這張王牌就是崇侯虎。

崇侯虎之所以是王牌,主要因為崇的城市城牆高大,易守難攻,一直都是商王的重要屏障。果然,伐崇之戰成為了文王東征最難啃的硬骨頭。雖然最後啃下來了,但是死傷慘重,花費了不少時日,但是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因為雖然周軍離著商的都城只有幾百裡,但是要從周調動大軍,沿渭水向東,渡過黃河,沿著黃河北岸進軍商王畿,在地理形勢上很難做到。克崇後,不僅消滅了商防守最後的堡壘,更便於周在黃河南岸建立橋頭堡,在孟津一帶飛渡黃河。

眼看勝利在望,周軍卻出現了變故:文王去世了。

武王繼文王位,孟津會師,與諸侯們確認進軍時間、地點、戰略等就回去準備了。第二年再次會師,直逼商王畿。紂王匆匆組織軍隊抵擋,最終連一天都沒撐過就被逼的自焚了。這裡需要提醒一下,牧野之戰是一天結束的,但是真正的克商用了大概46天(楊寬《西周史》),主要是清理支持商的國家(部族),一直打到黃河以南,這才結束。

因此,殷商滅亡,一是因為歷代商王對周發展的縱容,二是因為周持續四代的苦心經營。周曆四代布了一個大局,商王就算出現聖人恐怕都不能取勝。因此商滅於周這個對手,可說不虧(而且也沒有真正滅亡,後代在宋活的好好的)。

只是可惜了紂王,成為歷代商王族的擋箭牌,讓人一直罵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