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很多家長對孩子犯錯不聽話到底應不應該打罵產生了質疑:

如果對孩子打罵孩子不聽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叛逆,

如果一味的說教,孩子會覺得囉裡囉嗦,不耐煩,不想聽。

下面我們一起來說說對孩子犯錯不聽話到底應不應該打罵。

到底應不應該對孩子打罵呢?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圓桌派》中說過:"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產生敬畏,讓孩子怕,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只有懲罰,才能讓孩子知道規矩,產生敬畏。

對孩子的懲罰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把孩子養成了任性妄為的"小皇上""小公主"。

這樣一味的慣著孩子,會讓孩子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心裡抗壓能力差,所以對孩子的懲罰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起來。

對孩子打罵就一定是壞的父母嗎?

對於現在的教育環境,我們不提倡打罵孩子,要懷柔教育。孩子做的不對要跟孩子好好說,但是很多話說多了不起作用,反而對孩子有反作用,孩子會不耐煩,會不聽,你越說他反而越想往你反對的方向去做。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方法:就是打,讓孩子產生敬畏,產生怕,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再也不敢了。只要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這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

懲罰教育對孩子還有什麼好處呢?

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敬畏

說個普遍的現象,現在基本上都是媽媽管教孩子,爸爸就是懷柔教育。但是基本上媽媽說的話比爸爸說的話管用,因為媽媽會打罵,讓孩子知道怕,敬畏,不聽就會受到懲罰。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跟我奶奶住在一起,我有段時間喜歡玩水,總是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我奶奶說了我很多遍,我根本就不聽。後來我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打了我一頓,我以後再也不敢玩水了。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現在很多小孩都被家長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但是對自己的行為沒有對錯常識,這個時候就是父母要讓孩子產生敬畏,引導孩子知道是非觀念。只有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敬畏,才能讓孩子聽話。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為啥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問題沒有現在的多呢?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打過來的,我們可以問下我們的父母,小時候有沒有捱打過,答案應該是統一的:有。這種打其實更傾向於"嚇唬"。現在很多小孩被家長養成了"小霸王",啥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聽自己的就鬧,就哭。

在家裡,有家裡人慣著,可是以後呢?到社會上,誰慣著?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落差,長此以往很容易心理出問題。只有從小心理強大了,才不會以後有落差。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我們不是在提倡打罵孩子,其實我們都喜歡懷柔教育,對孩子說教,可是在沒有作用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讓孩子產生敬畏,給孩子立一個規矩呢?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但是,往往父母會忽視了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情緒管理的培養。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可以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情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情緒管理。3-6歲正是孩子閱讀的敏感時期,父母可以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繪本內容。這個階段好好培養,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情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一聽

繪本包括良好習慣的養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提高情商三個方面來培養孩子。圖文並茂更會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父母在旁邊指導,孩子慢慢就會養成了好習慣,為未來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父母對於培養孩子的習慣,用對方法,任何事情都會事半功倍。“望子成龍”才不會成為一種孩子的一種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