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示眾》:18個經典的“看客”形象,總有一個讓你似曾相識

“看客”是中國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群體,他們不分性別、無關階層,只因心中那一點麻木不仁的好奇,成為百年前國人身上若隱若現的標籤。放眼中國現當代文壇,魯迅先生是將“看客”這一群體寫得最真、最深的人,他以敏銳而凌厲的視角注意到“看客”這一特殊的群體,剖析出他們身上普遍存在的“劣根性”,並以舉重若輕的筆調呼喚著中國的“民族魂”。

魯迅《示眾》:18個經典的“看客”形象,總有一個讓你似曾相識

魯迅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

魯迅的青年時光與“看客”群體有著很深的淵源。由於父親常年重病,魯迅自小就立下了學醫的志願,1906年,25歲的魯迅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期間,課間觀看了“日俄戰爭教育片”,播放的內容卻是為俄國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人捕獲、槍斃的畫面。

來自中國的學生們目睹同胞被殺害,口中竟高喊“萬歲”,這樣的“看客”群體令魯迅深感憤怒,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後來魯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寫道: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魯迅《示眾》:18個經典的“看客”形象,總有一個讓你似曾相識

1909年,青年魯迅在日本

魯迅寫作生涯中很多作品都涉及“看客”形象,《藥》中的看客們津津有味地吃著“人血饅頭”,《祝福》中的看客助推了祥林嫂悲劇命運,《孔乙己》中的看客麻木不仁而不自知……他們各有特色,卻都折射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國民性。

1925年,魯迅寫下《示眾》,後被收錄進小說集《彷徨》。《示眾》始終被看作是魯迅對“看客”最全面、最傳神的描寫。小說篇幅極短,幾乎沒有情節而言,更像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切面,魯迅選取了彼時中國社會中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事件“罪犯示眾”,足足刻畫出18個“看客”形象,他們情態各不相同,幾乎涵蓋了社會中所有的“看客”群體。

魯迅《示眾》:18個經典的“看客”形象,總有一個讓你似曾相識

晚年魯迅

盛夏酷暑中,一個面黃肌瘦的巡警牽著穿白背心的犯人“示眾”,魯迅時而藉助小學生的眼睛環顧四周,時而以“上帝視角”冷靜講述。

連圍觀都怕自己被搶了位置的禿頭老頭子;對別人指指點點、還告訴孩子“多麼好看”的老媽子;唯一一個發問“犯了什麼事”,卻在人群中未能激起任何波瀾的工人;“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的瘦子。看客們圍觀著他人,同時也成為魯迅筆下的人物;他們似乎與被繩索拴著的男人不一樣,卻無不在爭相圍觀的鬧劇中被推搡、被注視,心驚膽戰、狗苟蠅營。

賣包子的商人並不因“示眾”而改變呼喊,宣告著這一場“熱鬧”並沒有超脫日常生活之外。人們對“示眾”所抱有的好奇,不過像是看一場熒幕上的電影。麻木的人們不在意“他是誰”,也沒有追問“為什麼”,好奇的不過是“熱鬧”本身,所目睹的也只是“別人的故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錢理群先生,曾經將《示眾》看作是“代表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藝術最高水平”的小說。魯迅寫作手法之凝練、語言技巧之高超,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在文學技巧之外,我們更能通過《示眾》,看到魯迅對中國社會細緻的觀察,深邃的反思,文章開頭的一句“首善之區”,也顯得尤為刺目。

正如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中所說: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魯迅《示眾》:18個經典的“看客”形象,總有一個讓你似曾相識

晚晴時期的中國式“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