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北伐,大明朝成功了,太平軍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的北伐戰爭取勝的不多,較為有名的是南朝宋劉裕的北伐,取得的戰果也較為輝煌。還有岳家軍的北伐成績也是相當的不錯,而最成功的當屬明朝初期的北伐戰爭,不僅消滅了元朝還把北元給打敗了,而太平軍北伐卻是全軍覆沒,功虧一簣。

同樣是北伐,大明朝成功了,太平軍卻失敗了

同樣建都南京,但明朝形勢強於太平軍

朱元璋建都南京後,積極的向西打敗了陳友諒部,並將江南的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政權逐步的消滅,基本上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解除了對自己政權的威脅。

而太平軍攻佔南京時候,並沒有自己充足的地盤。不僅八旗軍建立起江南江北大營對太平軍進行圍困,連綠營的湘軍也被曾國藩建立起來,在同太平軍的戰鬥中也是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大明朝的北伐是勢在必得,而且制定的行軍計劃也是非常的妥當,先山東山西再河南大都,最終元朝被消滅。而太平軍的北伐雖然目標明確但是作戰計劃卻是飄忽不定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基地,最終因為脫離大本營距離過遠而最終失利。

同樣是北伐,大明朝成功了,太平軍卻失敗了

先西征再北伐才是明智之舉

朱元璋在建都南京後並沒有著急北伐而是先後消滅了西側和南側的幾個割據勢力消除自己的威脅,而太平軍卻沒有這麼做。沒有兩線作戰能力的太平軍犯卻主動開闢了兩個戰場,將自己拖入了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失敗也是再所難免的。

東王楊秀清對北伐也是寄予厚望派出了自己的全部精銳,然而結果卻是全軍覆沒,假如他改變策略先全力西征,也許結果真的是不一樣。

太平軍西征因為兵力嚴重不足,先期的戰果十分慘淡,江西安徽湖南的推進全部受挫。為了扭轉不利局面石達開被派往西征前線,石達開到達後調整部署,先安徽後江西的戰略取得了豐厚的戰果,要不是因為東王抽調,也許湖南也能被攻下。

就北方的形勢而言,大明朝更佔優勢

元朝的暴政失去了民心,同時元朝的人口等級制度也讓老百姓對新生的明朝政權充滿了好感,加上明軍的大力宣傳,明軍所到之處可謂是勢如破竹,而攻入大都確實沒費太多的力氣。

而太平軍在河南因為有捻軍的支持,發展的也算是比較的順利,但是太平軍應該藉此機會佔領河南作為自己的後援基地在全力北伐。但是太平軍盲目的快速推進讓自己佔領的城市未能真正的利用,所以在進入天津附近時候就被八旗軍包圍。

此時的清政府還沒有病入膏肓,在北方的統治也是比較的穩固。加上太平軍主動放棄了自己善於機動戰的優勢而陷入陣地戰,最終被消耗殆盡。

同樣是北伐,大明朝成功了,太平軍卻失敗了

倉促北伐準備不足,失敗也是不可避免

由於南方的湘軍實力強悍,太平軍始終未能將其打垮,因此也未能抽調更多的兵力支援北伐軍,加之北伐軍距離南京的大本營距離過於遙遠,因此後援也沒有實現。

曽立昌的援軍也是因為孤軍推進太遠而最終失利,只能說這場北伐實在是準備倉促,對困難估計不足,只憑藉著一腔熱血和想當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由於清政府啟用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因此對於太平軍而言突圍也就變得更加艱難。

主動放棄機動轉入陣地防守也是太平軍北伐失利的原因,貿然的進入天津又不能突襲北京也是犯了路線無計劃的失誤,將自己陷入被動。

突圍失利全部被殲滅算是太平軍的巨大損失

天津苦撐不住後,北伐軍在林鳳祥和李開芳的帶領下分頭突圍,由於清軍步步為營處處緊逼,太平軍始終不能擺脫。曾經的幾萬人也是在瞬間土崩瓦解,而堅守待援也是逐步走向絕望,最終北伐軍在山東被全部殲滅。

北伐的實力也讓太平軍損失慘重,不僅2萬多老廣西精銳被消耗殆盡,林鳳祥李開芳等元老級戰將也全部折損,給發展初期的太平軍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結語:

此後太平軍再無實力北伐,只能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東王的這一錯誤的決策讓本來大好的革命形勢變得撲朔迷離,而天京事變內訌的爆發也讓這場本該有結果的運動變成了行屍走肉。

成功就在一個正確的決策,然而太平軍錯過了,帶來的是巨大的失敗。北伐的失敗也給西征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不僅曾國藩的湘軍沒有被剿滅,反而讓其成長為太平軍最強大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