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在超市里,经常看到奶奶带着孙子孙女买东西。奶奶几乎是有求必应,不管还是是想买棒棒糖、冰激凌还是巧克力,奶奶嘴里说着不能吃,手已经诚实地掏钱了。

孩子心满意足地拿着美食往外走,奶奶还会嘱咐一句,“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特别温顺地回复奶奶,“咱们去轩轩家,我一边玩一边吃。”

毫不夸张的说,给孙子买糖买冰棍买巧克力吃的奶奶,大多都会说一句“别告诉你妈”。是呀,妈妈不让吃糖,奶奶不想拒绝孙子,所以就偷偷买,买完不告诉妈妈就风平浪静了。

可我掐指一算,这事儿没有这么简单,这句简单的“别告诉你妈”对孩子的影响可不简单。为什么奶奶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句话来告诫孩子呢?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奶奶花钱给孙子买东西,为啥不能告诉妈?

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育儿理念的差异了。年轻的妈妈觉得这些食物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不想让孩子吃。奶奶奔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孩子想吃就吃呗,吃个糖能怎么样,不给买孩子又哭又闹的,还不如买了,不告诉他妈就没事。

这样看来奶奶的问题比较大,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妈妈确实也有问题。

  • 妈妈是光说不练的理论专家

我家后院的年轻妈妈,有两个孩子,但她很少带孩子,基本都是奶奶带。奶奶还要做饭收拾家务。妈妈干啥呢?在家玩游戏,学习育儿知识,然后理论指导婆婆。

这样光说不练的理论型指导,让婆婆一肚子怨气。带孩子出门玩的口头禅就是“别告诉你妈”,用她的话说,不管她怎么带孩子,回家都得被批评,还不如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问落得清静。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 对孩子控制权的争夺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奶奶和妈妈对孩子控制权的争夺。奶奶觉得自己带孩子有经验,妈妈觉得自己年轻爱学习,谁都觉得自己对,结果就杠上了。

“孩子想吃啥我就买啥,这样孩子就跟我亲。吃糖也没啥,他妈就是事儿多。”类似的想法让孩子成为婆媳矛盾的牺牲品或“得利者”。得利者为什么加引号呢?孩子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红利,比如说吃口好吃的,玩会儿好玩的,长远来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负面的。

“别告诉你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对孩子来说,明知妈妈不允许吃糖,还偷偷在外边吃完,回家也不告诉妈妈的行为是说谎。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 亲身示范教孩子说谎

这个谎挺小的,小到只是一个棒棒糖,一个冰激凌。孩子会以为,为了得到好吃的欺骗妈妈是对的。

奶奶教他“不告诉妈妈”,他吃到了想吃的糖果,尝到了“不告诉妈妈”的甜头。如果有一天他再遇到其他的诱惑,比如吸烟喝酒甚至吸毒,别人也说“别告诉妈妈”,他是不是也会坚决地执行呢?

  • 让孩子学会利用漏洞

奶奶和妈妈在育儿理念上肯定是有差异的,妈妈不让吃糖,奶奶让吃,家里有类似差异的,会让孩子学会见风使舵。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只要没有满足孩子的心意,他就会去另一方寻找支持。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妈妈不让吃糖,他会让奶奶给他买,奶奶不让看电视,他会去妈妈那儿寻找安慰。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善于利用漏洞的人。家庭的漏洞,学校管理的漏洞,公司规章的漏洞,社会规则甚至法律的漏洞。他会把小时候利用漏洞得利的经验运用到方方面面,把心思放在满足一己私欲上,忽略了长远的考虑。

  • 导致孩子的行动违背是非观

在矛盾的标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是非”的概念模糊。同样一件事情,妈妈说不可以,奶奶说可以,他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就可能站在社会准则的对立面。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信奉的标准是错的,他的矛盾和纠葛可想而知。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里,有一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经常参加演出和录影的9岁男孩。姥姥心疼他,前一天演出录影回家晚,就不让他上学。妈妈则想让他按时上学,不要总旷课。

孩子不想让姥姥伤心,他也想在家休息,所以旷课就成了习惯,成绩也越来越差。孩子在台上说,他也知道旷课是不对的,说着说着就哭了。做一件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煎熬呢?

现在社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家庭都是和老人同住,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类似的矛盾里,很容易引发上述问题。怎样做才能避免出现这种纠结的现象呢?

育儿分歧不会影响孩子,解决分歧的方式才会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对孩子都有不同的养育方式,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家庭成员之间针对孩子的养育有分歧也很正常。分歧不会影响孩子,对分歧的解决方式才会。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 育儿有分歧,和平协商,保留养育人的尊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有数不清的问题,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怎么睡、跟随睡……这些问题两页纸都写不完。

如果要事无巨细地得到全家认可的方案,方案达成了,孩子也长大了。所以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抓大放小。大的方面达成一致,有分歧和平协商,私底下解决,小的地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求同存异才是和谐相处的方式

对别人的带娃方式有意见,你要想一想,这种方式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你是对事有意见还是对人?想清楚了之后,才能决定是随他去,还是要改变。

确定这种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的,要私底下协商,不当孩子的面起冲突。在孩子面前保留每一个养育人的尊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养育人存在敬畏之心,不会只听一个人的话,在其他人面前无所顾忌无法无天。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 不追究既成事实的责任,着眼于未来的改进

经常看到带孩子不敢回家的老人。比如,孩子跟小朋友打架脸被抓破了,孩子摔倒哭了,老人会把孩子哄好再带回家,甚至有时候也会跟孩子哭。哭的原因,一部分是心疼孩子,还有一部分是怕自己担不起责任。

在我们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谁带孩子,孩子受伤或摔倒,其他人都不指责带孩子的人。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孩子好,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带孩子的人心里是最内疚的。指责只会让他更难受。不追究既成事实的责任,只要能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家里每个人都能这么想,就不会有相互隐瞒的情况出现了。

“别告诉你妈,吃完了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如果妈妈知道奶奶给孩子买糖吃了,不要指责奶奶,也要不批评孩子。妈妈可以就着糖果的话题跟孩子讲,吃完糖应该怎样保护牙齿,比如吃完糖漱口,早晚刷牙;为什么不能吃太多糖,因为糖果会腐蚀牙齿,让身体不健康等等。

每天吃很多甜食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妈妈要找机会私底下跟奶奶商量,孩子吃糖太多会导致肥胖蛀牙,糖果可以吃,但要适量,比如一天可以吃一颗糖,吃完糖要教孩子漱口。

妈妈和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剑拔弩张的争论谁对谁错,私底下达成共识,再把达成的共识传达给孩子,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完成关于糖果的约定。

改变现状需要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尝试,不能急于求成。走出改变的第一步,才会有改善现状的可能,“别告诉你妈”这句话才可能成为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