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來源丨南南說理財

◎作者丨南南


今年3月以來,受全球疫情影響,A股市場呈現寬幅震盪。據萬得數據顯示,近8成主動偏股型基金淨值下跌,平均跌幅高達4.4%。

(數據來源:Wind,2020/3/1-2020/4/14)

而今年前兩個月淨值下跌的偏股型基金佔比僅為兩成。

(數據來源:Wind,2020/1/1-2020/2/29)

面對市場震盪,那基民們的收益又如何呢?

根據上海證券報在3月底的問卷調查顯示:

過半基民購買的基金2020年內收益為負,其中有36.6%的受訪基民虧損在10%以內,還有20%以上的基民虧損超過10%。

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其實,對於這個結果南南是不驚訝的,畢竟在全球市場普跌的行情下,短期出現虧損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但是讓南南驚訝的是問卷調查還表明,對於當前持有的主動權益型基金,仍有36%的基民表示在市場大跌時不會贖回,更有近五成基民在市場跌幅較大時選擇逆市加倉申購了部分基金。

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投資者為何逆勢加倉?

聽到這裡,可能會有部分投資者表示困惑:

當前市場寬幅震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投資者選擇加倉呢?

其實,這樣不難理解,這就是很明顯的“別人恐懼我貪婪!”

關於當下逆市加倉的原因,南南也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01


首先,從個人層面來看,此時選擇加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倉位還不是很重,還沒有讓投資者感到焦慮。


對於部分投資者來說,可能前期買入主要是由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交易行為,並且倉位較重,已經超過了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這便無法做到很好地加倉。

那麼對他們來說,此時選擇減倉或者持倉等待也無可厚非。


02

其次,從客觀層面來看,當前A股在2800點附近震盪,市場整體估值較低。

一般來說,上證綜指的收盤價和市盈率的走勢基本是一致的。

當市場震盪向上,市盈率逐步走高;反之,市場震盪向下的時候,市盈率也在逐步下降。


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數據來源:Wind,2010/4/14-2020/4/14


據萬得數據顯示,4月14日A股市場的市盈率僅為12倍,低於近十年的13.64倍的平均市盈率,而且近十年百分位是30.41%,這個數據是代表當前估值僅比歷史上30%的時間高,也就是說整體估值處於偏低的狀態。


當然,僅僅依靠估值數據,我們無法準確判斷當前市場處於什麼位置,未來還有多少空間,但是當估值低的時候,也恰恰說明市場繼續下行的空間有限,未來向上的空間較大。


03

最後,還有重要的一點問卷調查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長期持有的理念在影響。


根據上海證券報的問卷調查顯示,在被問到基金淨值出現反彈的時會如何做的時候,有超四成基民表示,仍會堅持長期持有,不會立馬贖回,甚至還有兩成以上基民表示看好今年的市場行情,會選擇繼續申購。


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其實,這種長期持有的理念也是南南一直在強調的。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也曾說過“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長期是一臺稱重機”。


基金是長期資產配置的工具,短期頻繁擇時並不可取,畢竟市場情緒無法預測。

我們不妨以普通股票基金指數和偏股混合基金指數為例去看看市場的波動,南南將近15年每個自然年份的指數收益放在下方,感興趣的南粉可以看一下。

超半數基民年內收益為負,為什麼他們還在堅持買入?

數據來源,Wind,2005/1/1-2019/12/31


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A股市場每個自然年份的收益差別非常大,可能上一年還翻倍上漲,下一年就跌掉一半。

比如2007年普通股票基金指數漲幅就達128%,而2008年則跌了超50%。時間拉近一點也是一樣,2018年普通股票型基金下跌了24%,而2019年則一躍漲了超50%。

再縮短到更具體的時間段,這種市場的波動更加會被放大。

所以說,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走勢,如果過於注重短期市場表現,那一時盈虧可能就會讓我們在市場的波動中亂了方寸。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預測市場走向,堅持長期持有。

危機即危中有機

借用丘吉爾曾說過的一句話就是“千萬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正確認識並利用危機,市場低位震盪的危機,正是需要認識到“危中有機”的時候。

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投資有風險,如果您選擇一把梭那也就無疑間接放大了風險,南南是建議通過定投的方式進入,保證彈藥充足,才能真正不懼市場短期震盪。




風險提示:基金投資有風險,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旗下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公司旗下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對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