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吳玉如生前是不接受 “書法家” 這頂桂冠的。與吳玉如同時代的大畫家溥心畲也曾說:“若你要稱我畫家,不如稱我書家 ;若你稱我書家 ,不如稱我詩人 ;若你稱我詩人,不如稱我學者。” 但是,世上的事並非都能遵循個人的意願。

一些大家名家對吳玉如先生的評價:

  • 啟功:“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自董其昌後無第二”。
  • 趙樸初:“玉如先生書,龍騰虎臥,意態不可方擬。”
  • 大收藏家張伯駒:“晉唐之風,當代巨擘。”
  • 畫家李苦禪:“玉如公書文絕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當重之寶之。”
  • 書法大家王遐舉:“品在王內史(即王羲之)、顏真卿之間。”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吳玉如(1898——1982)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後號茂林居士,晚署迂叟。安徽涇縣人。曾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秘書兼文學院教席,抗戰勝利後,執教於私立工商學院及以後的國立津沽大學,任中文系主任,晚年以整理古籍和課徒為業。吳玉如早年亦是周恩來總理的同班同學。

吳玉如先生的書法處處流露著一種濃郁的書卷氣,更以對晉人的深刻理解,神韻上逼合了古人,這得益於他的學問根基。吳玉如先生書法擅行草書及小楷。其行草書用筆爽利簡潔,露鋒入筆,順勢回鋒,提按彈挑,輕鬆自如,毫無做作之筆,無繁縟的技法套路。吳玉如先生摒棄了技法規範的約束,從而獲得了心靈上的解放。

不多說了,讓我們欣賞吳玉如先生的書法: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吳玉如身處碑學與帖學碰撞的時代,因此在他的書學觀點中,除了傳統帖學書家的觀點外,還包含了對於碑學的思考。

大體而言,吳玉如認為無論是北碑、南碑,甚至是隋碑,其實質都是“二王”書法發展的產物,與“二王”書法在精神上一脈相承,以《元略墓誌》為例,北碑、南碑、隋碑都繼承了“二王”的書法筆意。

而在這樣的書學思想的指導下,吳玉如在書法實踐方面也主張“融會貫通”,他主張將魏碑納入“二王”書法系統,認為藉助北碑可以上溯一窺“二王”書法堂奧。吳玉如的書法取法廣博,既全面又龐雜,楷書取法《元略墓誌》,兼學《張猛龍碑》、《張玄墓誌》等,對唐楷也有所涉及;小楷學“二王”,行書則自然以王羲之作為最高的追求,篆隸則出於鄧石如,雖然看似複雜,但吳玉如始終都是站在“二王”書法的角度來討論書法的,因此他所思考的魏晉書法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內涵。

吳玉如雖然諸體皆能,但最能體現他書學思想,代表他書法高度的還應當數行草書。吳玉如的小字行書學王珣《伯遠帖》,深得其中三昧,往往越是看似不經意的隨性之作,實際上卻經過了大量的實踐與思考而得的,最終形成了小字行書不激不厲,風神自遠,溫潤秀麗的個人面貌。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如果說吳玉如的小字行書體現的是不徐不疾,從容和緩,瀟灑俊逸的晉人秀麗妍美,那麼他的大字行書所體現的則是另一種渾厚老辣的美感。

吳玉如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自己清秀、雋雅的書法風格,並在以後的實踐中一直保持了下去。四十到六十歲,是吳玉如書法藝術日臻精妙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書法以李邕對他的影響最大,李邕以銛利清峻的碑版行書而名重於唐代,以晉唐之筆化北朝碑刻的朴茂自然為己所用,這給了吳玉如很大啟發,因此,他中年以後的行書,尤其是大字行書,往往可見李邕碑版行書影響的痕跡。

與此同時,吳玉如對篆隸、北碑的涉獵,也為他靈脩俊逸的晉人書風,增添了淳樸、高古的藝術格調。尤其是“盧溝橋事變”之後,吳玉如蟄居租界,閉門鑽研篆隸兩年之久,取法《散氏盤》、《張遷碑》、《琅琊刻石》等,與自身的書風相結合,特別是對清朝碑派書家的成就十分重視,鄭簠、趙之謙等書家的書法均有所學習,並做了大膽的取捨。

吳玉如晚年的書法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追求的已經超出了“法度”的範疇,而是順應自然之理,強調天然之趣,蒼老雄勁取代了含斂雋永,筆隨意到取代了精雕細琢。儘管人處暮年,又抱病在身,此一階段的吳玉如仍能手書六尺巨幅,為學生示範寸半左右的楷書,高捉筆管頂端,站立揮毫兩個多小時而無倦容。

此一階段的書作水平,超過了以往各個時期的書作,這不僅僅是技巧上的錘鍊已經臻於完善,更重要的是書家個人藝術境界的突破,充分體現了書家老而彌堅,精進不已的藝術追求。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在吳玉如的論書文字中,單純闡釋其書法美學觀點的文字並沒有多大的比重,多數文字還是敘述了書法學習的實踐方法。從現存的吳玉如論書文字來看,他的書法美學內涵主要圍繞著中國書法理論的繼承,以及文學理論與書學理論的相互交融而展開的。

“神韻”是吳玉如書法美學內涵的核心,同時也是他個人對於以“二王”書法為代表的魏晉書法美學精神的理解。此外,吳玉如還通過“氣”、“味”、“理”等意象來論書書法的美學內涵。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在吳玉如的文中,關於“神韻”的論述有很多,比如:“作字雖小道,其中亦有至理。臨古人碑帖,先須細心玩讀,而後臨之。臨必一絲不苟,一點一畫之間,細入毫釐,不可輕易放過。初寫必求能勻、能慢,後必不能快。鼓努為力,是所切忌。專心一藝,非朝捫夕得,必如種植,不時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獲。涵養之功,不能有別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韻矣。”

“作書要無論為隸、為楷、為行或草,必先筆筆不苟,即一小點轉折處,亦不宜輕易放過。必使來蹤去跡、方圓長短,毫無拖泥帶水、浮掠腫率各病。持之久遠,然後可進而言神韻。初步潦草,終身無臻化之境。吳玉如把“神韻”作為他書法美學的核心,認為書家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臨帖學習,就像種植栽培植物一樣,每日灌溉,才能有所收穫,這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在這兩段論述中,雖然吳玉如一直在推崇“神韻”對於書法的意義,但他卻沒有明確指出“神韻”的具體含義,只是把神韻作為書法美學內涵的核心來直接討論。

吳玉如在評價館閣體的時候說:“書法到館閣,神韻如電掃,奄奄無生氣,整飭拙栲栳。”此處“神韻”與“生氣”相對應,即所謂書法的“神韻”應該如人之精氣神一樣,“和莫非此之重而一攝於神韻,足於神韻則腠理皆活,所謂栩栩然生。不則,泥塑木雕縱極之精巧,對之終索然矣。”此處,吳玉如雖然仍舊沒有明確指出“神韻”的具體含義,但是卻指出了“神韻”的對立面,即“奄奄無生氣,整飭拙栲栳”,以及如“泥塑木雕”一般,因此這裡可以從“神韻”的對立面理解出“神韻”的含義包括生機、生氣。

解析吳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晉人精神(深度好文)

綜上所述,吳玉如的書法美學內涵以神韻為中心,他的書學思想基於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關注作為書法主體的個人精神、人格、修養在書法作品中的表達,藉以凸顯書法的“神韻”。再觀照他個人的書法實踐,從早期的重視法度,到晚期的隨心所欲,隨著功力的深厚,個人修養的提高,書法創作也走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即使在當代,吳玉如的書法藝術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而他的書學思想,也為後人進行帖學研究提供的頗有價值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