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吴玉如生前是不接受 “书法家” 这顶桂冠的。与吴玉如同时代的大画家溥心畲也曾说:“若你要称我画家,不如称我书家 ;若你称我书家 ,不如称我诗人 ;若你称我诗人,不如称我学者。”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遵循个人的意愿。

一些大家名家对吴玉如先生的评价:

  • 启功:“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 赵朴初:“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
  • 大收藏家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
  • 画家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
  • 书法大家王遐举:“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后号茂林居士,晚署迂叟。安徽泾县人。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秘书兼文学院教席,抗战胜利后,执教于私立工商学院及以后的国立津沽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晚年以整理古籍和课徒为业。吴玉如早年亦是周恩来总理的同班同学。

吴玉如先生的书法处处流露着一种浓郁的书卷气,更以对晋人的深刻理解,神韵上逼合了古人,这得益于他的学问根基。吴玉如先生书法擅行草书及小楷。其行草书用笔爽利简洁,露锋入笔,顺势回锋,提按弹挑,轻松自如,毫无做作之笔,无繁缛的技法套路。吴玉如先生摒弃了技法规范的约束,从而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

不多说了,让我们欣赏吴玉如先生的书法: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吴玉如身处碑学与帖学碰撞的时代,因此在他的书学观点中,除了传统帖学书家的观点外,还包含了对于碑学的思考。

大体而言,吴玉如认为无论是北碑、南碑,甚至是隋碑,其实质都是“二王”书法发展的产物,与“二王”书法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以《元略墓志》为例,北碑、南碑、隋碑都继承了“二王”的书法笔意。

而在这样的书学思想的指导下,吴玉如在书法实践方面也主张“融会贯通”,他主张将魏碑纳入“二王”书法系统,认为借助北碑可以上溯一窥“二王”书法堂奥。吴玉如的书法取法广博,既全面又庞杂,楷书取法《元略墓志》,兼学《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对唐楷也有所涉及;小楷学“二王”,行书则自然以王羲之作为最高的追求,篆隶则出于邓石如,虽然看似复杂,但吴玉如始终都是站在“二王”书法的角度来讨论书法的,因此他所思考的魏晋书法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吴玉如虽然诸体皆能,但最能体现他书学思想,代表他书法高度的还应当数行草书。吴玉如的小字行书学王珣《伯远帖》,深得其中三昧,往往越是看似不经意的随性之作,实际上却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与思考而得的,最终形成了小字行书不激不厉,风神自远,温润秀丽的个人面貌。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如果说吴玉如的小字行书体现的是不徐不疾,从容和缓,潇洒俊逸的晋人秀丽妍美,那么他的大字行书所体现的则是另一种浑厚老辣的美感。

吴玉如在三十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自己清秀、隽雅的书法风格,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一直保持了下去。四十到六十岁,是吴玉如书法艺术日臻精妙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书法以李邕对他的影响最大,李邕以铦利清峻的碑版行书而名重于唐代,以晋唐之笔化北朝碑刻的朴茂自然为己所用,这给了吴玉如很大启发,因此,他中年以后的行书,尤其是大字行书,往往可见李邕碑版行书影响的痕迹。

与此同时,吴玉如对篆隶、北碑的涉猎,也为他灵修俊逸的晋人书风,增添了淳朴、高古的艺术格调。尤其是“卢沟桥事变”之后,吴玉如蛰居租界,闭门钻研篆隶两年之久,取法《散氏盘》、《张迁碑》、《琅琊刻石》等,与自身的书风相结合,特别是对清朝碑派书家的成就十分重视,郑簠、赵之谦等书家的书法均有所学习,并做了大胆的取舍。

吴玉如晚年的书法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追求的已经超出了“法度”的范畴,而是顺应自然之理,强调天然之趣,苍老雄劲取代了含敛隽永,笔随意到取代了精雕细琢。尽管人处暮年,又抱病在身,此一阶段的吴玉如仍能手书六尺巨幅,为学生示范寸半左右的楷书,高捉笔管顶端,站立挥毫两个多小时而无倦容。

此一阶段的书作水平,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的书作,这不仅仅是技巧上的锤炼已经臻于完善,更重要的是书家个人艺术境界的突破,充分体现了书家老而弥坚,精进不已的艺术追求。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在吴玉如的论书文字中,单纯阐释其书法美学观点的文字并没有多大的比重,多数文字还是叙述了书法学习的实践方法。从现存的吴玉如论书文字来看,他的书法美学内涵主要围绕着中国书法理论的继承,以及文学理论与书学理论的相互交融而展开的。

“神韵”是吴玉如书法美学内涵的核心,同时也是他个人对于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魏晋书法美学精神的理解。此外,吴玉如还通过“气”、“味”、“理”等意象来论书书法的美学内涵。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在吴玉如的文中,关于“神韵”的论述有很多,比如:“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先须细心玩读,而后临之。临必一丝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初写必求能匀、能慢,后必不能快。鼓努为力,是所切忌。专心一艺,非朝扪夕得,必如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涵养之功,不能有别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矣。”

“作书要无论为隶、为楷、为行或草,必先笔笔不苟,即一小点转折处,亦不宜轻易放过。必使来踪去迹、方圆长短,毫无拖泥带水、浮掠肿率各病。持之久远,然后可进而言神韵。初步潦草,终身无臻化之境。吴玉如把“神韵”作为他书法美学的核心,认为书家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临帖学习,就像种植栽培植物一样,每日灌溉,才能有所收获,这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这两段论述中,虽然吴玉如一直在推崇“神韵”对于书法的意义,但他却没有明确指出“神韵”的具体含义,只是把神韵作为书法美学内涵的核心来直接讨论。

吴玉如在评价馆阁体的时候说:“书法到馆阁,神韵如电扫,奄奄无生气,整饬拙栲栳。”此处“神韵”与“生气”相对应,即所谓书法的“神韵”应该如人之精气神一样,“和莫非此之重而一摄于神韵,足于神韵则腠理皆活,所谓栩栩然生。不则,泥塑木雕纵极之精巧,对之终索然矣。”此处,吴玉如虽然仍旧没有明确指出“神韵”的具体含义,但是却指出了“神韵”的对立面,即“奄奄无生气,整饬拙栲栳”,以及如“泥塑木雕”一般,因此这里可以从“神韵”的对立面理解出“神韵”的含义包括生机、生气。

解析吴玉如先生行草中的晋人精神(深度好文)

综上所述,吴玉如的书法美学内涵以神韵为中心,他的书学思想基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关注作为书法主体的个人精神、人格、修养在书法作品中的表达,借以凸显书法的“神韵”。再观照他个人的书法实践,从早期的重视法度,到晚期的随心所欲,随着功力的深厚,个人修养的提高,书法创作也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即使在当代,吴玉如的书法艺术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他的书学思想,也为后人进行帖学研究提供的颇有价值的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