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現代社會家長給孩子成長提供了不錯的物質環境,孩子也都成長的不錯,但是,現在有一個鴻溝橫在了父母和孩子中間——遊戲。


楊青家孩子今年12歲了,馬上面臨小升初,家裡人也都非常認真,隨時準備為孩子服務,恨不得孩子的時間一分掰成兩半用。


孩子也確實挺努力的,成績也一直在班裡前五名。平日裡孩子也都是從學校回來就回房間寫作業,直到睡覺前除了吃飯、上廁所,所有時間都拿來學習了。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但是,最近她發現孩子的一些行為有點怪異


孩子還是每天放學回家就進房間寫作業,一切都顯得很正常。但中途自己想要給孩子送點水果怕打擾到孩子,就打算悄悄進去。


走到門口聽到屋裡傳來一陣聲音,打開門一看,孩子哪是在寫作業啊,分明躺在床上玩遊戲呢!


為了讓孩子不玩遊戲,楊青也是費盡了心思,但是好像沒有什麼用。孩子和自己的矛盾還加深了,每次一被逮到玩遊戲,自己一說孩子,孩子就跟自己頂嘴,滿嘴的"我玩會怎麼了,遊戲也沒什麼不好的啊"。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自己表示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一直說孩子孩子肯定也厭煩,不說吧,任由孩子這麼一直玩下去,自己肯定忍不住發脾氣,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了。


確實,現代家庭中容易激發家庭矛盾的兩大利器,一是作業,二就是遊戲了


那麼,遊戲可以帶給孩子什麼


說實話,現在的孩子作業壓力真的很大,只要你細心觀察,每一個放學回家的孩子背上都會揹著一個超級大的書包,那些書包可能都比孩子重,裡面裝的全都是作業。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每天寫完了語數英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還有各種手工作業,一般上了三年級的小朋友作業寫得慢了晚上11點之前別想睡覺。


孩子每天繁重的課業負擔,讓孩子也想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而遊戲正是這個契機。


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遊戲會給孩子帶來新鮮感,並且在遊戲裡如果成功戰勝對家會讓孩子比較有成績感,這是生活中沒有的經歷。


假如失敗了,也會讓孩子想要征服的感覺,因此,孩子們才會喜歡玩遊戲,這讓他們感到生活中從來沒有的快樂。


而遊戲帶給家長的只有恐懼


每個家長與生俱來的都會對孩子有一種控制慾,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吃穿用住父母都會插上一手,他們會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發展。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家長會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自己的經驗就是正確的,孩子按照這樣來準沒錯,一旦孩子人生出現偏差,例如玩遊戲,他們就會如臨大敵。


父母眼裡的遊戲只會影響孩子學習,沒有一點積極的作用,在他們看來,孩子年紀小,沒有判斷力,遊戲這麼害人,孩子迷上玩遊戲早晚被遊戲毀了。


一旦發現孩子在玩遊戲,他們不論理由,就會嚴厲禁止孩子玩,但是小孩的心思大人還真的猜不透。


好奇害死貓,父母嚴令禁止的事他們偏要去做,他們就是想看看遊戲到底有什麼讓爸爸媽媽這麼害怕。


其實,被傳統觀念影響的爸媽們思想確實得轉變了。


遊戲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18年8月雅加達亞運會中國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代表國家出征,那就是——電子競技國家代表隊。


說到玩遊戲,很多人腦海裡就是網吧裡一群未成年沒日沒夜的坐在電腦前廢寢忘食的玩遊戲,鍵盤的敲擊聲和煙味瀰漫著整個房間。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從來沒有人想到有一天玩遊戲也會被國家認可。其實遊戲並不是原罪,你可以把自己玩到迷失自我,也可以像電子競技隊隊員那樣找到自我。


當然我們不是鼓勵孩子玩遊戲只是希望家長能正確對待這件事。而這一切需要的不僅是孩子的努力,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導。


面對遊戲,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1.遊戲不是虎


首先觀念上家長需要轉變過來,很多父母一碰到遊戲就避如蛇蠍,彷彿它是洪水野獸。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孩子玩遊戲可能真的就只是好奇心作祟,等孩子過了這個新鮮感就好了。而且現在的孩子壓力也確實大,而生活中能夠讓孩子放鬆壓力的方式確實不多,玩會遊戲本就沒有什麼。


但是有些孩子的自制力不強,容易被遊戲迷惑,沉迷遊戲,這裡需要家長們有原則的監督孩子。


2.控制時間不是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只要孩子一開始玩遊戲,他們就會不停地嘮叨,並且開始在孩子面前講道理,說玩遊戲怎麼怎麼不好了,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這種行為是孩子所反感的,他不想聽你嘮叨就會把你的話當耳旁風。正是因為孩子這種我行我素的態度就會惹惱了家長,也激發了因為遊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還有一種行為就是,可能在玩遊戲前父母跟孩子說好了只能玩多長時間,但是中途父母會由於焦慮或者不放心孩子,會不停的提醒孩子注意時間。


這種做法孩子會玩的非常不痛快。那他玩的不痛快不過癮那就會導致在你們約定的時間孩子還在玩遊戲。


無論什麼事,父母都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彼此之間有尊重、有信任,才會發生美好的結局。


3.遊戲也可以變成親子游戲


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是瞭解孩子最直接的做法。家長越是阻擋,孩子就會越想盡辦法。那還不如家長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

遊戲=電子競技?家長觀念的轉變,可能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藥”

和孩子一塊遊戲,也是家長知道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最有效的方式,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瞭解孩子所想,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相處,並且一塊成長。


遊戲並不是洪水野獸,而把孩子打遊戲變成洪水野獸的是父母的態度,遊戲也可以變成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橋樑。遊戲成為家庭關係的調節劑還是激化劑,除了孩子自身,更取決於家長心裡的想法和行為上的做法。


對孩子身邊發生的事情,保持一個平常心,是每一位家長需要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