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傳統的年俗已漸漸離去,現在的年一切都趨向於便捷化、信息化、時尚化。於是我們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曾經珍藏在記憶裡的儀式化行動,只能用回憶記錄下來。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上世紀80年代,物資單一,生活貧困,春節卻永遠賜予著人們一股特別濃郁的甜蜜。進入臘月,青海農村的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童謠中: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製“麥仁粥”,主要食材叫麥仁,是用當年收穫的麥子去掉外皮做成。麥仁與牛羊豬肉任選一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大香等作料,經過4-5小時的文火煮熬而成。在寒冬臘月,喝上一碗香噴噴臘八粥,那味道暖到了心裡,不禁讓人唱起: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青海農家進行祭灶、祭灶活動,用各種食材和灶糖供奉灶王爺,祭灶結束孩子們搶灶糖吃,即為“糖瓜粘”的來歷。這一天也稱為“小年”,進入小年,每天就開始為“過大年”進行操練和彩排。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宰年豬的日子一般在臘月中上旬,這是全村人打牙祭,改善伙食的開端,每當村裡有一家宰殺年豬,大人們就會來幫忙,小孩們會挨家逐戶的去請村裡人開“餈蔴”會,那是村裡人忙綠了一年之後,難得的一次聚會。參加不了的人家一般會送去一碗殺豬飯,包括大肉、餈蔴、血腸等,對方回碗時,一般會放一把青鹽,表示感謝。在那個貧窮落後年代裡,過年的味道,就是從殺年豬開始,年味一天濃似一天,逐漸升騰飄蕩在整個村莊。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俗話說:"二十四、掃房子"。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將室內從屋頂到牆壁、地面、桌凳、盆碗,以及角角落落打掃擦洗一遍。過去,人們樂觀知足,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貧賤,過新年也要過一個乾淨年。

蒸饃饃一般選擇在臘月二十五日左右。以前沒有冰箱電器之類,饃饃過早蒸,容易發黴,距年較近便於儲存。蒸饃饃工序繁瑣,工作量大,需幾個婦女全力協作來幹,一般會叫上黨家妯娌或隔壁鄰居,互相幫忙。基本每家需兩天左右,需要作出千姿百態,品種繁多的麵食。如蒸包子、蒸花捲,炸麻花、炸饊子、炸花花等等。這些都是過年要吃的主食和點心,來親戚飯桌上各種類均上一盤,將桌子擺的滿滿當當。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年三十,一切準備就緒,家家戶戶再次清掃院落,大門張貼紅紙春聯。記得那時,父親是村裡為數不多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村裡人都請父親寫春聯。父親很樂意給大家寫,提前買好筆墨紙硯和對聯冊子,免費為大家效勞。母親更加忙綠,在廚房裡炒瓜子、炒花生、炸魚、炸丸子、炸酥合丸等,我們孩子們邊燒火邊偷吃一口,又香又甜、又喜又樂。

傍晚時分,家家在院內舉行祭祖敬神儀式,母親在屋內點燈、屋外點香燒爐,房前屋後瀰漫著柏香燃燒的香味,過年的氣氛越加濃烈了。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看春晚,是除夕夜必定的節目。那時文化娛樂生活很匱乏,如此長時間的聯歡晚會一年只等這一次。一家人圍著電視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年夜飯,其樂融融。當然,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三十晚上最期待的還是放鞭炮、放煙花。每個小孩的口袋裡都裝著擦炮、甩炮等危險性小的鞭炮,危險性大的煙火、鞭炮都要在大人陪同下燃放,當滿天絢爛的煙花燃放起來後,小孩們捂著耳朵歡呼雀躍,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看著個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互相說話都客氣了幾分。小孩們隨後向自家長輩拜年,長輩們都會給每個孩子發上壓歲錢,五元、十元的。大人們就開始相互串親、走友拜年。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後大體以親,疏為序,親朋之間相互拜年,以此就正式拉開了過大年的序幕。

鄉土記憶:永不再來的年

如今,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現在的春節相比那個年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年基本不儲備年貨,年夜飯早早預定在飯店,家裡人直接在飯店集合。除夕夜裡,人手一部手機,發紅包、搶紅包、送祝福,春晚成了家裡的背景音樂。各地禁止燃放煙花炮竹,整個城市靜如平常。孩子們拿著手機、ipad搶紅包、打王者,吃雞等遊戲,那些過去的童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的走親訪友的拜年形式逐漸被“團拜”所代替。旅遊過年變得越來越時尚,出國遊正在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新趨勢。

一瞬間,我們從物質匱乏升級到物質剩餘了,彷彿這一切變得那麼隨意,曾經我們渴望的東西,如今卻已成了日常。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一個時代一個年,我們應該欣喜的去迎接並享受現代社會不一樣的年味,若干年後,我們的孩子興許也會懷念現在的年味。而那份貧瘠時代的年味卻永遠根植於我們心底,無法消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