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 鍋"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播出後,轟動一時, 而且劇中主人公那剛正清廉、不畏權貴、幽默詼諧的“羅鍋”形象,更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成為平民百姓茶餘飯後的美談佳話。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 鍋

宰相劉羅鍋劇照

電視劇的創作與演繹,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卻也掩蓋了歷史的真相。當我們撥開層層迷霧,便會發現,這位聲名顯赫、清譽卓著的“宰相劉羅鍋”,既非宰相,更非羅鍋!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 鍋

劉墉

既然有“宰相劉羅鍋”的說法,為何又說劉墉不是宰相呢?這就不得不提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了。明朝以前,歷代王朝均有宰相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只是稱謂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由於疑心太重,為防止高官重臣奪權謀反,便下令廢除宰相一職。其後,明朝設立了“內閣”,成員為“殿閣大學士”,由皇帝欽定,協助處理國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清雍正八年時取消“內閣”,建立軍機處。而皇帝之下統管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員,便是“大學士”。之後的“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都是跟大學士一樣的權職。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 鍋

雖說此時的大學士與前朝歷代的宰相相比,權力相差甚遠,但仍舊享有天子之下眾臣民之上的顯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來,大學士與宰相無異。史籍中有記載,劉墉於乾隆五十年( 1785年)由吏部尚書授協辦大學士,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被降為侍郎閣學,到嘉慶二年( 1797年)得授體仁閣大學士。於是,電視劇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況下,便以“宰相”稱之。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 鍋

至於說劉墉是“羅鍋”,那更是笑談。電視劇裡弓腰駝背的劉墉,因一句戲言而來,增添了幽默詼諧的影視效果。然而,稍微留意下清朝取 士選官注重“身、言、書、判”的標準可知,科甲出身的劉墉,不可能是“羅鍋”。“身” 為首,可見最重要的條件即形體,為官者必須五官端正,身無殘疾,以示官威。

雖說是笑談,然“劉羅鍋”的稱號並不是空穴來風。有史書記載,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的劉墉已是八十老翁,弓腰駝背可能是衰老的徵兆,而非“羅鍋”的惡疾。劉牆一生,雖無宰相之名,卻曾履宰相之職。清康剛正之餘,不乏靈活機變之態,盡顯為人處世之道。而“羅鍋”之名,在後人看來,欽佩之美譽更多於敵對之嘲諷,笑而言之,未為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