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城與陽河之名的來由

東陽城之名的由來 公元399年鮮卑貴族將領慕容德依照高僧朗公指點的路徑、時間安排,順利地奪取了廣固城,建立了南燕國。按照皇家的規制,皇帝登基後就要選定自己的萬年吉地。風水術士為慕容德選定的龍脈風水寶地...


東陽城與陽河之名的來由


東陽城與陽河之名的來由


東陽城之名的由來
公元399年鮮卑貴族將領慕容德依照高僧朗公指點的路徑、時間安排,順利地奪取了廣固城,建立了南燕國。按照皇家的規制,皇帝登基後就要選定自己的萬年吉地。風水術士為慕容德選定的龍脈風水寶地就在南陽水以北,今北關、王府這個地方。南陽水像一條巨龍從此盤旋蜿蜒而過,南望群山聯翠,是一處山水相宜、乾坤聚秀的龍脈風水上吉佳埌。並且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東陽”,即東方初升的太陽,慕容德也把自己比作東方初升的太陽。慕容德一生篤信佛教,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佛祖保佑、引領他當上了皇帝。為報佛祖之恩,他命高僧朗公在此地營建兩處佛寺。一處在今老公院村一帶,這是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是慕容德祭祀佛祖和聆聽朗公宣講佛法的場所。因建在廣固城南郊,故南燕國稱它為“南郊之廟”、“郊廟”;因寺內建有七級佛塔,故《魏書》、《水經注》都稱它為“七級寺”;《晉書》、《南史》稱它為“七廟”;而七級寺的和尚則稱“廣固寺”、“廣固南寺”(《廣固寺塔銘·天寶九年》)七級寺是山東唯一載入多部正史的東方大寺,是山東唯一空前絕後的皇家國寺。高僧朗公為其所營建的第二座寺院叫“皇化寺”。在今北關大街東側王井巷和金家巷附近。這裡是“相傳南燕主行宮”(元·於欽《齊乘》),寺內建有“東陽宮”,是慕容德皇帝的行宮,是皇帝歇息、住宿之處。《晉書》載,在廣固城內建有皇宮大殿“東陽殿”。是皇帝登基和處理國家大事的宮殿。慕容德病危彌留之際,讓大臣們在“東陽殿”議定讓慕容超繼皇位,慕容超是在“東陽殿”登基的。《晉書》、《十六國春秋》、《北史》均載:“超正旦朝群臣於東陽殿”,“超引見群臣於東陽殿”。“東陽”這個吉祥的名字,是慕容德的高參們根據古代五行學說來定名的。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土居少陽,其色為青”;“少陽者,東方也”;“東方少陽,其色為青”。少陽和青是相配的,都是指東方。東陽和青含義相同,它不但有青州之意,並且有光明向上的新內涵。這個名字很吉祥,也很有講究。所以,慕容德的行宮、皇帝大殿都用這個名字。就是他死後的地宮,葬身的萬年吉地,也命名為“東陽陵”。《齊乘》雲:“(皇化)寺後東陽陵,慕容德虛葬之冢,近歲始為人所夷”。《資治通鑑·晉紀》載:慕容德死後“虛葬……東陽陵”。是虛葬還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據考,慕容德的帝陵“東陽陵”,就在今北關大街和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是帝陵的最高處。雖“近歲始為人所夷”。至今雨後之水仍沿十字路口東、西、南、北四處分流。因皇化寺是按鮮卑族崇日風俗所建,佛寺為坐西面東。故“皇化寺後東陽陵”,就在寺後的這個十字路口處。(詳見拙作《青州龍興寺始末》)。


東陽宮、東陽殿、東陽陵,這是多麼意境深遠而吉祥的皇家名稱。然而,朝代興衰,世事滄桑,斗轉星移,天下移主。東晉大將劉裕於公元410年滅南燕,夷廣固。一代帝國,土崩瓦解,灰飛煙滅。東晉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廣固城廢墟以東另築新城。羊穆之也是在高人的指點下,選定了這一龍脈風水寶地東陽陵。《齊乘》雲:“郭大夫……相水土,勸羊穆之築東陽城”。還是在東陽陵這塊風水寶地上築起了新的城池,仍用“東陽”之名,曰“東陽城”。“東陽”之名在南燕國之時早已有之,並非因陽水而名。
東陽城之名的來歷,地理學家酈道元和青州秀才晏謨有不同的見解。晏謨是齊國名相晏嬰之後裔。南燕國皇帝慕容德將其拜為尚書郎,居商山(山東張店北),分管冶鐵。因不居廣固城,劉裕滅南燕屠廣固,倖免迂難。後寫《齊記》並雲:“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叫東陽城,這個“東”字無法解釋。而酈道元《水經注》卻雲:“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以在陽水之陽,即謂之東陽城”。酈道元否定了晏謨之見,不應以澠水之名,而應以陽水之名而定之。其實,在晏謨之年代,此水就叫澠水。時過近百年後的酈道元時代,已時過境遷,水名亦變。到北魏中期,澠水已有陽水的俗稱。哪有用後來之水名駁以前之水名的道理。其實,用“澠水之陽”還是用“陽水之陽”都不能解釋東陽城這一“東”字。豈不知東陽城之名根本就不是因水而名,實乃該地早有東陽之稱,“東陽陵”是也。

中國自古就有因水定城名和村名的規制。如濟南、濟寧、濟源都是因濟水而名,臨淄是因淄水命名。《爾雅》雲:“水出其右曰正丘”,“水出其左曰營丘”等。由於晏謨的粗心大意,仍按舊的慣例推導出“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的結論。酈道元沒有詳細考察,也沒有擺脫舊規制的束縛,而強詞奪理的認為“以在陽水之陽,即謂之東陽城”。但總是不能自圓其說。這個“東”字他仍解釋不通,說不明白。假如因水而名的話,還是晏謨說的有道理。在晏謨和酈道元兩人的誤導忽悠下在,至今有人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總認為東陽城是因陽水而名。更有甚者把南陽水改名為東陽水。還有的說,因在西陽水之東故曰東陽城。事實上,建東陽城之時,此地只有濁水、澠水、洋水、洋溪之稱,那時還沒有陽水這一俗稱。“陽水”之名最早見於北魏中期以後酈道元的《水經注》。恰恰相反,陽水之名是因東陽城而來。而東陽城之名在南燕國時早已有之。
陽水與城的關係
青州城區的陽河,自古有南北之分。最初,北陽河稱“濁水”(《漢書·地理志》)、“溷水”(《水經注》),發源於為山(《後漢書》)。公元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築廣固城後,稱澠水、繩水、澠泉;南燕國時稱龍水(《晉書》);唐、宋兩朝稱洋水、澠水、俗稱陽水;酈道元稱陽水、西陽水、北陽水、濁水;明朝後稱陽河、北陽河。但文人仍稱澠水。其上游有四條並列的支流,南三支皆發源於黑山薛莊一帶,最北的一支在車馬村南側,皆東流,在岔河村(古稱五岔河)南側匯為一河。這一匯合處,南燕國時稱“五龍口”(《晉書》)。因南燕國時,此處是皇帝居住的龍地,所以,這五條幹支流皆稱龍水,龍水流經的山脈稱龍山峪,龍水主幹之陰稱龍山前峪,包括大龍山、二龍山。龍水主幹之陽稱龍山後峪,即為山、九回山等。五龍水相匯處稱“五龍口”,在今岔河村南側。自五龍口匯為一流,經堯王山以東向東北流,然後北流,經張孟口、高柳、陽河,經壽光地北流入海。南燕國滅亡後,河流雖不再稱龍水,但其沿岸的山脈至今仍稱龍山峪、大龍山、二龍山、前龍山峪、後龍山峪等。

南陽河發源於玲瓏山西北麓(古稱逄山北峰),北源出朗公山(大陰山)北麓,二水相匯自廣縣城遺址以西北流,至南西關村南側向東流,匯入瀑水澗之水後東流城區。因是巨洋水(今稱彌河)的支流,自古稱洋水、洋溪(《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洋讀祥”)。築廣固城後,亦稱澠水、澠溪,《大齊碑》稱澠流。唐、宋兩代仍稱洋水、澠水,亦俗稱陽水。宋·趙抃知青州,詩稱“兩洋”(南陽河與北陽河)。明朝,正德禮部、兵部尚書、“海岱詩社”陳經稱“洋溪”。萬曆右部政使李本緯詩稱“陽溪”。清·安箕詩稱“繩溪”。(《青州詩選》)酈道元稱陽水、南陽水,至東陽城以東改東北流,至傳信樓村後匯入北陽河,再東流,稱長沙水,也稱泥水,東流入巨洋水(彌河)。
公元311年,曹嶷築廣固城,廢臨淄城。遷臨淄於廣固,移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來駐。連臨淄的某些地名、水名等也搬移過來。廣固、青州、益都皆稱營丘。南朝劉宋之時,東陽城亦稱臨淄城。濁水、洋水皆稱澠水,亦寫繩水。從此青州有了澠水這一稱謂,直到現在。公元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東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築東陽城。東陽城築成後,因兩河皆臨近東陽城,又逐漸開始俗稱陽水。東陽城在北魏中葉以前四面環水,是為“護城河”。南陽水環其南、東。北陽水繞其西、北,稱西陽水和北陽水。《水經注》雲:“……故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長沙水也,亦或通名為泥水”。可知,南陽水與北陽水在東陽城東北,今傳信樓村後匯為一水後稱長沙水,亦稱泥水,東流入巨洋水。關於東陽城北的護城河,酈道元稱北陽水,他在《水經注》中說,“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可見,此水後來被人們截堵斷流,使其北流入濁水(今北陽河)。經實地考察這段自西而東的北陽水(護城河)是自“五龍口”(岔河)東北流經西店村以北、東流北城(旗城)故址、老火車站南側、老汽車站故址、傳信樓村後西北處,與南陽水相匯,“二水渾流,世謂之為長沙水也,亦或通名之為泥水”,東入巨洋水。“五龍口”後來稱五岔河、岔河、岔河口,即河名亦村名。東陽城築成後,才有南、北兩“陽水”之分。酈道元所說的南陽水、西陽水、北陽水都是以東陽城為方位座標來定名的,這些河流名稱皆因於東陽城。

在中國,宋朝以前,除黃河外,多稱水,不稱河。宋朝以後逐漸開始稱河。明朝後,多以河相稱,遂改稱陽河、北陽河、南陽河。但文人還多稱澠水。河流形成在億萬年之前,而文字產生僅五六千年,城市、村莊因河流命名理所當然。然而青州卻反其道而行之,城區的河流之名皆因城而易,一變再變,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可世間之事就是如此,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陽河之名因於東陽城,並非東陽城因於陽水也。(孫鳳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