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魏武帝”之名,真真是實至名歸

​我國古代的帝王在逝世後,都會有一個“諡號”。最開始的諡號是皇帝死後,由繼位的新皇帝和各大臣,依據皇帝生前的品行,按照“諡法”標準給予的一種稱號。周朝之後,諸侯、公卿士大夫、朝廷重臣都能擁有諡號。

據文獻記載,諡法最早是從周朝初年開始的,在秦朝時被秦始皇廢除了一段時間,漢朝建立之後,又恢復了使用。

諡號是死者生前是非功過的概括,是對死者生前行事的一個標準,諡號字的選擇一般是固定的,大致分為“褒”、“貶”、“憫”三類。

舉個例子,若皇帝生前善於治理國家,使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安樂,那他的諡號則為“文”,屬於褒類;若皇帝生前濫殺無辜,殘暴兇惡,諡號則為“厲”,屬於貶類;若皇帝生前遵守禮法,勤政仁慈,卻早早離世,諡號則為“哀”,屬於“憫”類。

由於諡法裡的諡號總共就那麼多條,而很多皇帝生前的事蹟也相當,所以出現了很多相同的諡號。如曹操與司馬炎死後都得諡號“武”,前者稱其為魏武帝,後者稱其為晉武帝,他們生前都是因聲威強盛而聞名於天下的。

曹操的“魏武帝”之名,真真是實至名歸


還有很多皇帝諡號的例子,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幾個:

劉恆善於治理國家,故諡號為“文”,世人稱其漢文帝;劉徹聲威強盛又明智,諡號為“武”。漢朝皇帝諡號,除了劉邦以外,前面全部加了孝字,用來標榜孝道,如漢文帝又稱漢孝文帝,漢武帝又稱漢孝武帝等。

而無德昏君,為了不損皇家顏面,諡號則為“靈”,如周靈王、晉靈帝、漢靈帝,都是荒淫無道的皇帝;楊廣是一位淫亂,不遵守禮法的皇帝,其諡號為“煬”,史稱隋煬帝;周朝姬胡生前殘暴兇惡,死後諡號為“厲”,史稱周厲王。

一般來說,諡號是在皇帝死後,準備安葬時才定的。但是在先秦時期,也有在皇帝將死時就定下諡號的例子,如春秋時期的楚成王。

周朝和秦漢時期,公卿士大夫一般是一個字的諡號與爵位連稱,如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等;周朝之後,開始用兩個字的諡號與爵位連稱,如文終侯、景恆侯和忠武侯等。唐朝以後,諡號和爵位就不再連稱了。

史書和歷史文獻中對唐朝以前的皇帝,不稱他們的名字和年號,而是稱他們的諡號。

唐宋以後的皇帝,如唐高祖李淵的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唐玄宗李隆基的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宋朝時期最多的甚至有19個字。諡號字數越來越多,就不再稱其諡號了。

曹操的“魏武帝”之名,真真是實至名歸


皇帝死後除了諡號,還有一個廟號,據《史記》記載廟號在商朝就已經出現了。

當時的皇帝都有自己的祖廟,也叫太廟,是一個供奉和祭祀皇帝先祖的地方,皇帝死後,就會在祖廟裡立個供奉,由新皇帝祭祀。

每一個皇帝的供奉都叫廟,每個廟都有一個名字,就是廟號。如周文王死後的廟叫太祖廟,周武王的廟叫太宗廟。“太宗”、“太祖”則為廟號。

到漢朝時,皇帝繼承了商朝的方法,給先皇建立廟號,至此每個朝代都繼承了這樣的做法,形成了一個大概的規律,每個朝代第一個皇帝的廟號叫太祖或高祖。所以很多皇帝的廟號都是相同的。

到南北朝之後,皇帝的廟號就不再嚴謹,即便是沒有功德建樹的皇帝,死後也能擁有廟號。唐朝更是“無帝不宗”,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唐朝之後的皇帝諡號字數偏多,所以在習慣上後人一般都稱他們的廟號。

史書上常常將廟號和諡號連在一起書寫,如漢朝皇帝劉恆的全稱是“太宗孝文皇帝”,“太宗”是廟號,“孝文”是諡號,一般簡稱為“漢文帝”。唐朝皇帝李世民全稱為“太宗文皇帝”,而世人習慣稱其為“唐太宗”。

最後給大家簡單介紹幾種諡號定義法:經緯天地曰文、布綱治紀曰平、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剛彊直理曰武、柔質慈民曰惠、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到了生命的最後,你是否也能用一個字或十幾個字,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