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年代,明清皇家档案资料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国子监这国子监的原本是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场,可是自打1906年清朝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这个地方也就把空了出来,于是罗振玉自掏腰包请人把这8000个麻袋从紫禁城当中就搬了出来,迁到了国子监的敬一亭当中,这一放就放到了!1911年清朝灭亡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是国子监敬一亭中的8000麻袋连同内阁大库中的所有档案就成为历史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财政空虚。

战乱年代,明清皇家档案资料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2010年9月26日下午,北京,“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和“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

各部门自己筹款维持,像教育部这样的已经很久都发不出薪水了!无奈之下,历史博物馆向教育部请示批准,准备将放在故宫内的大内档案卖掉,以应员工工资之即1921年末,故宫内的大内档案被分成两批给卖掉了,第一批是明朝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共计是十几万斤,第二批则是明朝崇祯年间以及清朝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共计是8000麻袋,重约15万斤!而这一批档案的买家是北京西单路口同茂增纸店的掌柜,早先同茂增纸店的掌柜陈运增,其实不大想买这8000麻袋的档案,一来他从来没有收过这样的货,他一家纸店也没法卖大内档案!就算买来了也只能是当废纸,二来历史博物馆那边要价还非常的高,可是这单生意是历史博物馆里边跟他相熟的人给介绍了,对方反复的劝他说,放着这样一笔生意,不争取,将来肯定会后悔的。最终,程运增一咬牙,凑出了4050块银元,买下了那8000麻袋,在他眼里是废纸的。4000多银元,当时足以在京城繁华地带买下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同茂增的掌柜陈运增既然下了如此血本,当然想立马得到回报,于是,他当下就翻拣出了一部分档案,卖到了老北京著名的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琉璃场,余下的他准备运往唐山和定兴的几家造纸厂, 通通化浆造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