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共三百一十九年。《夢溪筆談》,就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撰寫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著作。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夢溪筆談》中有一則關於中國宋代防潮堤維修工程的記載,題目是《錢塘江堤》,全文共兩段話,256字,記載了兩件與防潮堤維修有關的事情,用現代績效管理的思想去分析,沈括記載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注重績效”,不能“重產出、輕績效”,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一、關於“取滉柱,得良材”的故事:

北宋時,位於浙江杭州以下,到入海口的一段江面,叫錢塘江。在吳越國錢氏時修築了石堤,在堤外又立了大量的大木柱,叫作滉柱。北宋寶康年間,有一個貪財而無知的人建議把滉柱拔出來,認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好木材。杭州的地方官認為這個主意很好,也是因為貪財,就同意並實施了這個計劃。

後來,拔出來的木頭,發現全都朽爛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取出來後,防波堤經不起錢江潮的衝擊,每年都有水患發生,要花費很多錢款進行維修。這時候人們才知道,原來埋滉柱是為了減少浪濤的猛烈衝擊,為了保護石堤不與水直接衝撞,才埋下的,可是已經晚了,因為再也埋不進去了。

我們用現在績效理論去解讀一下,就是說有人向杭州的大領導提出建議,將防潮堤外的大木柱拔出來,可得大量的好木材,價值不菲,政府可以多出大量的收入。其績效目標就是通過拔出木材這一產出,取得巨大的的經濟效益,“良材數十萬”。杭州領導也是好大喜功,竟然糊塗的答應了,並實施了這一計劃,“產出”圓滿完成,拔出來了大量的木材,但是效果卻沒有達到,因為“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木頭出水後,皆是朽木,毫無經濟價值,沒有達到既定的“績效目標”。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然而更可怕的事情出現了,“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原來那些滉柱是有著巨大作用的,是石堤的有機組成部分,若無滉柱,則單純的石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一行動,非但沒有帶來計劃的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災難,其整體效益是負的。自然而然,這一計劃的實施也是失敗的。

杭州的領導層沒有認識到錢塘江大潮的威力,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包括“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等幾種類型。也沒有對它的破壞力有足夠的重視,前人築堤,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的結晶,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破壞了整個防潮堤的結構體系,自然是得不償失的。

現代考古工作者在對悍海塘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證明了滉柱的存在,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傑作。在七米深處發現大量的木柱,直徑約為50釐米,經研究,正是《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滉柱。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二、關於“月堤”爭議的故事。

接著上面的故事,還是北宋年間,有一個叫杜偉長的官員來到了杭州,擔任了杭州轉運使,有一個對防潮堤很有研究的人,建議從浙江鹽場以東,推後幾里修築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開洶湧的潮水。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辦法可行,獨有一個老水工認為不可,並且暗地裡告訴他的同夥說:“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沒有水患了,我們還靠什麼來穿衣吃飯呢?”

原來那時的水工是靠水患吃飯的,眾水工都樂於自身所獲的利益,就跟隨著附和這一主張。杜偉長沒有察覺到他們的計謀,花費了上萬的鉅款,而江堤潰決的災害仍然年年發生。直到近年來才考慮到月堤的好處,修築了月堤,江濤的危害才逐漸減少,但是還是不如立滉柱的辦法好,然而滉柱耗費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分析一下,杜轉運使當政時,有人建議修建“月堤”,其績效目標是“避開洶湧的潮水”。杜轉運使看來來並沒有做足夠的調查研究,而且又極為外行,在做前期方案分析及績效前評價時,做了個錯誤的決定,沒有選擇修建月堤的方案,反而受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左右,選擇了“修補老堤”的方案。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我們對其進行一下事後績效評價,錢花出去了,產出也有了,就是對老堤進行修修補補,但是其效果卻未達到設定的績效目標“防治水災”,依然是“費以鉅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其績效評價結果肯定是“不合格”。

好在後人及時發現了這一點,考慮到月堤的好處,修築了月堤,江濤的危害逐漸減少,但是還不如立滉柱的辦法好。雖然有了進步,但還是有遺憾,估計是績效評價報告出具後,北宋朝廷依據評價結果進行了政策調整,但是由於資金問題,滉柱始終未能恢復,還是留下了遺憾。

三、兩件故事中的反思。

雖然這件事情記錄的是發生在北宋時期的事情,但以現代績效管理的角度來看,卻又是個教訓深刻的案例。在中國的宋代,沈括作為政治家、科學家,其實已經高度注意了政府項目的“績效”。而現在又有多少不注意績效的官員呢?中央提出財政投資要避免“重投入、輕效益”的不良傾向,但要扭轉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而如何理解“重投入、輕效益”,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錄的有關錢塘江堤的兩則逸事,可以讓我們對此有更直觀、更深入的瞭解。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我們也可以列舉現代典型案例,如我省某縣的小農水項目,中央臺焦點訪談給予了曝光,投資5000萬元,國家優質工程,但老百姓三年也沒用上一滴水。有投入、有產出,但無效益,典型的“重投入、輕效益”。

作為績效管理諮詢的從業人員,可以通過這些逸聞趣事深入的瞭解什麼是“績效管理思想”,更好的指導我們開展工作。有關部門,在制定投資決策,實行投資項目時,更應該進行績效評價分析,看是否適合投資,爭取用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自先秦至鴉片戰爭有3910年的歷史,在歷史上,很多傑出的人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而推動的社會的發展,沈括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撰寫的《夢溪筆談》,內容涉及多種學科,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該書在國際亦很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書名《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歸退後,在潤州(今鎮江)卜居處“夢溪園”的園名而來。該書的成就主要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在曆法上也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

此外,書中還記述當時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鍊銅、鍊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

目前中國各行各業都在尋找自己的“祖師爺”,大的如建築工人的“魯班”,教育界的“孔老夫子”,小的行業甚至剃頭的、釘鞋的,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從《夢溪筆談》中有關逸聞的分析,沈括可以成為中國績效行業的“祖師爺”了。

從《夢溪筆談》中宋代防潮提維修,看現代職場績效管理分析

綜上所述:學習前人經驗,總結教訓,是為了更好地幹好當前的工作。在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達,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自媒體更是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時候,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歷史,古為今用,也是一樁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