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三百一十九年。《梦溪笔谈》,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著作。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梦溪笔谈》中有一则关于中国宋代防潮堤维修工程的记载,题目是《钱塘江堤》,全文共两段话,256字,记载了两件与防潮堤维修有关的事情,用现代绩效管理的思想去分析,沈括记载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注重绩效”,不能“重产出、轻绩效”,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一、关于“取滉柱,得良材”的故事:

北宋时,位于浙江杭州以下,到入海口的一段江面,叫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在堤外又立了大量的大木柱,叫作滉柱。北宋宝康年间,有一个贪财而无知的人建议把滉柱拔出来,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好木材。杭州的地方官认为这个主意很好,也是因为贪财,就同意并实施了这个计划。

后来,拔出来的木头,发现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取出来后,防波堤经不起钱江潮的冲击,每年都有水患发生,要花费很多钱款进行维修。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烈冲击,为了保护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才埋下的,可是已经晚了,因为再也埋不进去了。

我们用现在绩效理论去解读一下,就是说有人向杭州的大领导提出建议,将防潮堤外的大木柱拔出来,可得大量的好木材,价值不菲,政府可以多出大量的收入。其绩效目标就是通过拔出木材这一产出,取得巨大的的经济效益,“良材数十万”。杭州领导也是好大喜功,竟然糊涂的答应了,并实施了这一计划,“产出”圆满完成,拔出来了大量的木材,但是效果却没有达到,因为“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木头出水后,皆是朽木,毫无经济价值,没有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然而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原来那些滉柱是有着巨大作用的,是石堤的有机组成部分,若无滉柱,则单纯的石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行动,非但没有带来计划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其整体效益是负的。自然而然,这一计划的实施也是失败的。

杭州的领导层没有认识到钱塘江大潮的威力,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包括“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等几种类型。也没有对它的破坏力有足够的重视,前人筑堤,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的结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破坏了整个防潮堤的结构体系,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对悍海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证明了滉柱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在七米深处发现大量的木柱,直径约为50厘米,经研究,正是《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滉柱。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二、关于“月堤”争议的故事。

接着上面的故事,还是北宋年间,有一个叫杜伟长的官员来到了杭州,担任了杭州转运使,有一个对防潮堤很有研究的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推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并且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我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呢?”

原来那时的水工是靠水患吃饭的,众水工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直到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才逐渐减少,但是还是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分析一下,杜转运使当政时,有人建议修建“月堤”,其绩效目标是“避开汹涌的潮水”。杜转运使看来来并没有做足够的调查研究,而且又极为外行,在做前期方案分析及绩效前评价时,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没有选择修建月堤的方案,反而受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左右,选择了“修补老堤”的方案。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我们对其进行一下事后绩效评价,钱花出去了,产出也有了,就是对老堤进行修修补补,但是其效果却未达到设定的绩效目标“防治水灾”,依然是“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其绩效评价结果肯定是“不合格”。

好在后人及时发现了这一点,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是有遗憾,估计是绩效评价报告出具后,北宋朝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了政策调整,但是由于资金问题,滉柱始终未能恢复,还是留下了遗憾。

三、两件故事中的反思。

虽然这件事情记录的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事情,但以现代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却又是个教训深刻的案例。在中国的宋代,沈括作为政治家、科学家,其实已经高度注意了政府项目的“绩效”。而现在又有多少不注意绩效的官员呢?中央提出财政投资要避免“重投入、轻效益”的不良倾向,但要扭转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而如何理解“重投入、轻效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录的有关钱塘江堤的两则逸事,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我们也可以列举现代典型案例,如我省某县的小农水项目,中央台焦点访谈给予了曝光,投资5000万元,国家优质工程,但老百姓三年也没用上一滴水。有投入、有产出,但无效益,典型的“重投入、轻效益”。

作为绩效管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逸闻趣事深入的了解什么是“绩效管理思想”,更好的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资决策,实行投资项目时,更应该进行绩效评价分析,看是否适合投资,争取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至鸦片战争有3910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沈括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撰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多种学科,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该书在国际亦很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书名《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而来。该书的成就主要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在历法上也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

此外,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祖师爷”,大的如建筑工人的“鲁班”,教育界的“孔老夫子”,小的行业甚至剃头的、钉鞋的,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从《梦溪笔谈》中有关逸闻的分析,沈括可以成为中国绩效行业的“祖师爷”了。

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综上所述:学习前人经验,总结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干好当前的工作。在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自媒体更是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历史,古为今用,也是一桩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