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咱們大別山的風俗文化!首先再給大家簡要介紹大別山吧,大別山不是一座山的名稱,而是以整個山脈的名稱。它位於安徽省、河南省以及湖北省三省交界處全長270千米。但是大別山名稱的由來可謂是眾說紛紜,有詩歌讚美的、有名人典故的、也有神話傳說的,但是最為準確的則是有科學依據的,這是由它獨特的地理環境而來的。早在20億年前大別山還只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的運動這裡的地面開始隆起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大別山。它的隆起分開了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從而使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所以稱為大別山。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連綿大別山的一角

小編是大別山脈信陽下面一個小縣城算是大別山的入口吧,下面跟大家扒一扒我們的這邊的風俗文化,懷念一下“年氣”!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殺年豬

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殺豬過年,現在自己養豬過年的不多了,都是上街賣肉。小編小的時候家裡養那種黑豬用剩飯剩菜加米糠餵食,過年殺的豬肉那叫一個香根本不是現在街上買的豬肉能比的!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打餈粑

農場自己種出來的米,用棍使勁敲打出來的餈粑吃著那個叫香,現在很多都是機器代替了味道已然不是那個味了!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磨豆腐

自家種的黃豆,人力磨出來的豆腐、豆皮、豆腦。幾乎每家都少不了的一道菜,豆腐的做法又多。現在已經不用自己磨了。其實,挺懷念自己磨豆腐的場景的。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趕集備年貨

在春節前臘月二十幾就開始上街買年貨,街上新年的氣氛尤為濃厚;家家戶戶齊上陣有買對聯的、買菜、買待客傢俱的、買菸花爆竹、買衣服的等等等!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年夜飯

炮竹聲聲除舊歲,閤家團圓迎新春。過年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吃吃年飯談談工作、感情、生活、來年計劃,在推杯換盞種感受濃郁的過年氣息!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放煙花

放煙花是除夕的保留節目了,也是小時候最喜歡玩的。在炮竹聲中驅趕寒冷的冬天! 除夕,在零時到來的那一刻,人們都會想到要發生什麼。那一刻是令人向 往的,那一刻是激動人心的,那一刻是無比燦爛的,那一刻是舉國歡慶的。燃煙花,放爆竹,掛紅燈,已是通行的迎新年習俗了,然而,在我的家鄉卻有著另一種迎新年的習俗,當地叫作接年。接年,一般由家庭男長者操作,在零時至清晨之間進行。各家各戶先後不一,但接年的程序大致相同。八仙桌一張,或大或小,迎門而擺。桌上擺臘肉一塊、臘魚一條、果子或點心三盤、餈粑三碗、茶三杯,當然這些東西也不是固定的,但一定是家裡最好的。擺好後,先在桌前對天燒紙,而後轉身到供桌上燃三爐香,繼而分別對天和中堂跪拜,此間燃放煙花、爆竹。最後把接年的供品端上供桌,到此接年便結束了。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拜年的鄉親們

還在夢中,就聽見母親催起床的聲音:“大天四亮了,快起來,穿新衣裳, 吃餃子,去拜年。”還帶著睏意的弟弟、妹妹還有我,聽到“穿新衣裳、拜年”的字眼,便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一大碗的餃子沒吃幾個,就推到一邊了,因為已有拜年的隊伍來我家了,我們要趕趟兒。大年初一,主要是給直系親屬和同村裡的人拜年,挨家挨戶,一家不落。孩子,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各著新裝,三五一群,結伴而至。家家戶戶整潔的堂屋,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畫,主人遞煙、倒茶、端糖果,招待拜年的人們;拜年語,吉祥話,紛至沓來,讓高興得合不攏嘴的主人應接不暇。男男女女,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時至中午才漸漸稀疏。此時,玩牌的玩牌,烤火的烤火,閒聊的閒聊,節日的喜氣持續昂然。我最留戀童年的拜年了,喜歡那一身新衣裳,喜歡那家家戶戶塞到兜裡的花生、瓜子、糖塊,還有那少見的大紅棗;如果下著大雪就更好啦,各家都會升起一盆炭火或木柴火,我們可以圍著火爐烤餈粑吃;烤得鼓鼓的,黃黃的,那香味簡直讓人垂涎欲滴。初二至十三,是給遠處親戚拜年的時間。有個規矩,先給佬爺、姥姥及舅舅拜年,次給乾爹、乾媽拜年,再給岳父、岳母拜年,而後是其他的親戚或朋友。按照輩分的不同,要帶一些拜年的禮物,長輩或老人要帶一包沙糖去;平輩人或朋友帶一些果子或點心去;晚輩帶一些糖塊或點心去。這是七、八十年代的標準,而今不一樣了,大都是菸酒、各種各樣的補品,有的乾脆給個紅包。拜年,要去得早,特別是貴重的親戚;否則,親戚會不高興,這是當地的講究。因此,天剛亮就要提著禮品去拜年。一般的親戚吃過早飯至多吃過午飯就回來了,但貴重的親戚或朋友就不同了,主人必須陪你玩一整天,還要找幾個人陪你打牌。拜年,最麻煩的是吃飯。無論到哪兒,好客是特色,一天下來讓你力不從心。7時左右“過早晨”,8時左右吃早飯,11時左右“過晌午”,12時左右吃中午飯,16時左右“過晚上”,18時左右吃晚飯;算起來一天要吃六頓飯。如果同一個地方有幾家親戚,那就要吃無數頓飯了,哪怕你只喝一口水,主人也要表達他的心意。所謂的“過早晨、晌午、晚上”,也就是做點小吃。過早晨,因時間短,一般為煮糖餈粑、煎白酒湯圓、下肉絲掛麵等;過晌午、晚上,一般為臘肉掛麵或肉湯餃子。早、中、晚三餐,主人要擺上一桌子豐盛的菜,不管你吃不吃,喝不喝,涼菜、熱菜、火鍋、酒等都給你端上桌來,讓你盛情難卻。半個正月,家家戶戶幾乎都是忙於拜年和招待,每個家庭要耗資數千元,多則萬餘元。鄉里人,一年忙到頭,這是他們樂於過的節,再熱鬧也不過分,即使把一年的積蓄都花掉也不心疼,好像只有過年才能展現他們的熱情和厚道;其實,他們平時的日子是很節儉的。日子好了,“勤儉持家”這幅春聯,依然貼遍千家萬戶,他們更知道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紙花燈—祭奠逝去的親人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也叫燈節。送燈是這天的主要內容,也是大別山地區獨有的風俗。什麼叫做送燈呢?其實就是對死者的一種祭奠活動,家鄉人叫做送燈。這項活動在當地十分盛行,也十分熱鬧。吃過晚飯親人們齊聚祖墳跪拜、禱告完畢,長者們點亮墳地上所有的燈,這叫做發亮;這事一般不 讓孩子們幹,怕把燈燦了,也就是燒了。一些中年男人開始張羅著大一些的孩 子們放鞭炮、炸雷和煙花,這是最熱鬧的事,也是孩子們最樂意乾的事。炮聲響起來,煙花飛起來,各色的燈亮起來;所有送燈的人們都站立一旁,開始看熱鬧、賞燈。方才的那份情思,似乎又淹沒在這充滿歡樂和喜氣的夜空裡。此刻如果登高遠眺,你會頓覺訝然。爆竹霹靂,龍蛇呼嘯,火樹凌空,銀花遍地;五顏六色的燈,琳琅滿目,千盞萬盞;象輝煌燦爛的花朵,開遍滿山遍野。夜深了,他們各自散去。

南北結合的大別山風俗文化,看看跟你們家有何不同?

鬧花燈

花燈並非易事,要做很多準備。用竹、紙、布等,扎一條彩色的旱船; 再扎一擔花筐,也叫花挑,就是供人挑起來的花籃或花筐;還要扎十幾對燈籠。 準備兩套鑼鼓,大鑼、鑔子、釺鑼、鼓等,每套四件。最重要的是組織一班子 人馬:找七八位漂亮的小調唱得好的中青年女子扮船孃子、挑花筐的花姑、陪花筐的侍女;還要找一批中青年男子,敲鑼鼓、護衛綵船、維持秩序、端茶倒水、處理些事物等;扮艄公,男女均可,總之要能言善變、幽默詼諧;打燈籠,有十幾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就可以了,把燈籠拴在丈餘長的竹竿上,高高舉起,分成兩隊,一隊陪船,一隊陪花挑;為了萬無一失,通常要有一群幫腔的人,烘托民歌群起群和的效果,免得冷場或鬧出尷尬的局面,老中青男女均可,人可多可少,當然是多多益善。一切都準備好了,正月十三的晚上要演練一翻,當地叫“試燈”,為正月十五晚正式鬧花燈做好準備。黃昏未近,便開始吃飯、化裝、更衣。暮色初降,鑼鼓敲起來,紅燈打起 來,旱船撐起來,花挑扭起來,人們彙集起來,這是出發前的儀式。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哐咚咚哐咚……神氣的鑼鼓喧叫著,生怕還有哪家的人沒有聽見,生怕夜空會沉睡。突然,鑼鼓的聲韻即刻剎住,撐船的艄公唱起了“門調”:

鑼鼓一打喜盈盈,大家都是愛玩人。

去年玩燈人丟了,今年玩燈又丟人。

自從紅燈鬧過後,男女老少享太平。

鬧花燈一般在夜間,旱船、花挑分成前後兩撥,逐村逐戶的進行。一戶門口要唱兩三段門調,三五段小調。如果主人也愛唱,對起歌或鬧起笑話來,那就唱的多了。如果主人好客或玩的好,主人會在你要走的時候,放一掛小鞭炮,挽留你,這時又要重新鬧、唱一曲,也有可能再三挽留,那就再三的鬧、唱。鬧花燈,突出一個“鬧”字,有說、有唱、有對白、有打鬧、有戲逗;形式多種多樣,且總在創新與發展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