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房地產政策有鬆動空間,都市圈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4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做客《長盛時間》,解讀疫情下城市的價值重估。

秦虹:疫情反映出城市治理水平短板

姚長盛:疫情是一次測試,這次測試之後,中國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或者說一線半城市,全部出現分化了。

秦虹:大城市也分兩個層面,一個是物質層面,包括基礎設施的不同、建設規模的不同等;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比如管理制度是不是具有公平性,能不能實現人的夢想等,所以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同樣是大城市,其實差別很大,分化非常明顯。

這次疫情反映出了很多城市的短板,一是城市治理水平上差距很大。治理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公眾參與,大家能否對城市的發展和問題發表意見;同時還有責任承擔,在整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怎樣承擔責任;第三是怎樣共同享有城市治理的效果。

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過去城市管理的差別非常大,過去長期以來,各個城市都比較注重城市管理的思維,城市管理就是“上管下”,被管者是被動的,上面不說我也不做,上面怎麼說我就怎麼做。但現在的社會治理實際上是政府、社區、民眾、個人的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管理城市,以後我們的發展要從城市管理轉向真正的社會治理,而且社會治理要現代化。

第二個方面,基本的衛生公共服務存在短板,我認為一個是物質上的短板,一個是管理系統上的短板。醫療資源出現擠兌,和整個應急機制、管理體系不成熟有很大關係,這也是我們特別需要總結的。

從民眾的角度來講,好的衛生習慣涉及到每個人,這次疫情對整個公眾衛生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衛生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明發達的重要標誌,這次疫情真的給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

姚長盛: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分化,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不同,管理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距,甚至是服務意識和服務意識互相之間的錯配,在這中間全部出現了。

房地產市場政策是否會鬆動?

陸銘:我認為現在房地產不放鬆是有很多問題的,第一,經濟下行速度超預期,第二,中國房地產具有結構性特點,原來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集中,但土地供應並非如此,土地供應向中西部、三四線城市傾斜。建設用地指標要跟人口流動趨勢一致,空間錯配導致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住房緊缺,三四線以外的城市住房大量供應。前幾年又是通過打壓需求的方式(限購),用我的話來講,就是用打壓需求的方式來治理由供給不足所導致的高房價。

這波需求實際上有釋放空間,現在如果想達到既能拉動經濟增長,又不至於讓房價快速反彈的做法,最好的政策組合就是在人口流入長期受抑制的地方增加供應,增加供應的地方在哪裡呢?是一線城市都市圈範圍之內,如果放鬆一點管制增加供應的話,是可以的。

陸銘:都市圈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陸銘:我認為中國最有希望,有可能成為下一波增長的地方在一線城市周圍的都市圈之內。之前政策界有一個最大的認識誤區,是把中國一線城市中的一些數據(如人口、土地開發強度)拿去跟其他國家的都市圈比較。

比如把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拿出來和其他國家的單體城市來比較,其他國家城市的統計範圍只相當於我們的中心城區,(這麼一比)覺得北京上海人口太多了,需要管制;但比土地時又跟別的都市圈比,最典型的是上海,說上海土地開發強度太高了,達到48%,東京都只有30%多,但在講東京土地開發強度時指的是東京都市圈,其面積是上海的兩倍多,大量管轄範圍之內是山地,而上海的管轄範圍遠遠小於都市圈的概念。

總結來看,比人的時候,我們把上海/北京的人跟別的城市去比;但比地的時候,我們去跟都市圈比。比出來的結果就是人太多了,土地的開發強度太大了,所以出現了控制的思路。

如果都在都市圈範圍之內去對比,上海臨近50公里到70公里範圍之內的人口,只有3000萬,遠遠低於東京都市圈範圍之內的人口,而且上海周圍的地形全是平原,當然並不是說要把地都佔了,還有水源保護、生態保護的目標。如果從都市圈的角度來說人並不多,開發也遠遠沒有達到都市圈的強度。

現在政策上需要考慮的問題,到底是把城市當做單體來考慮還是在都市圈範圍之內考慮,如果是後者,上海未來要都市圈化,這就意味著今天在中心城市外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如何在大城市中找到一張床?

秦虹:解決住的問題不僅僅是買房 更多的是租房

秦虹:和買房子相比,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租房還沒有那麼困難。在幾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租房比例都比較高,紐約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租房。

所以解決住的問題不僅僅是買房子,更多是租房子。從這個思路來講,租賃市場的規劃發展非常重要,最近幾年中央政府都在推租賃式公寓這種穩定的、集中產權式出租的公寓,能夠解決租賃的穩定性、租金的穩定性、管理的規範性等問題,都有利於進城外來人口的居住問題,當有了實力以後再逐步解決產權的問題。

實際上大量在大城市沒有房子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其他城市有房子,在北京、上海沒房子的人;還有一類是農民工,在老家有房子,在打工的地方沒房子。所以我們這套住房體系的轉換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比如農村宅基地的政策現在還沒有放開,農民的房子不能實現財產價值,他是赤手空拳到城裡來,租房買房對他來說非常困難。

姚長盛:農村土地入市對未來土地供應的影響您有預判嗎?

秦虹:我們看到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但按照現在的政策,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在非居住方面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工商業,在居住方面還是不能建產權房,所以下一步大城市主要還是發展租賃住宅。

陸銘:對於低收入群體要更加包容

陸銘:第一、對於低收入群體要再包容一點。對於有些非正式的住房應該增加包容性,增加低收入階層在城市裡(的住房需求),對於城中村的違章建築不要大規模拆。

第二、秦教授講了農村土地制度的轉移,她提到一個現象,宅基地這塊的資產是不能動的,其實若干年以來我就在提,現在中國有些地方“空心村”(現象嚴重),我現在要強調,“在自願的前提下”,為什麼不能把老家的房子拆掉復耕成農業用地,老家對應的房子,有的一畝地、有的半畝地,把這個指標挪到他就業和居住的大城市附近來,把指標變成使用權,可以在人口流入地市場化。

這樣的話實際上把土地的使用權作為資產變現了,作為空間大挪移,既有利於緩解人口流入地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也有利於讓他們利用這筆錢融入到城市裡的公共服務和住房租用裡,這方面的改革還是要大幅度往前,要解放思想。

房價會小漲還是小跌?

秦虹:好房子永遠值錢

秦虹:現在城市在分化,房價也在分化,在一個城市裡也有漲有跌,差別特別大。最近我看北京有一個項目非常火,800多套房子有幾千人去登記,為什麼?大家對於房子的性價比、房子的功能、房子的環境要求都不一樣,這個分化無處不在,不光城市和城市之間,一個城市裡項目和項目之間都有分化,所以有漲有跌很正常,我覺得會恢復到很正常的狀態,但好房子永遠值錢。

陸銘:從全國層面看 房價小漲的可能性大於小跌的可能性

陸銘:我覺得在人口流出地,房價小跌絕對有可能,尤其在2015年以後藉著行情漲了一下的三四線城市,隨著人口的流出,小跌是有可能的。

但從全國層面來講,現在小漲的可能性大於小跌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人口流入的地方。我剛才講了,比較緊缺的地方,要增加供應,但速度沒有那麼快,所以如果今年整個宏觀環境放鬆的情況下,有一些人口流入地,需求抑制了好幾年的地方,出現小漲行情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