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清朝最后的1次朝见,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朝268年的历史结束了,2133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也宣告结束了。清朝学堂里的教科书也停止了使用。

民国元年高小新国文教科书第六册记载了4个城市

中国民国元年教育部规定:学堂改名学校,换用新的国民学校教科书授课

最近,浏览了一本民国元年的高级小学新国文教科书第六册,课文中记载了当时的武汉、上海、南京、北京4个城市的概况,读后有些兴趣,便随笔记了下。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封面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高小新国文第六册封底内页标注:民国元年六月初版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目次中的4个城市

高小新国文第六册记载的武汉

教科书原文:

第三十课 武汉

武昌,湖北省会也。据长江东岸,隔江与汉口、汉阳相对。自古称为重镇。

汉口,当汉水入江之口。京汉铁路自此直达北京。粤汉、川汉两铁路,亦将以此为终点。实南北交通之枢纽也。

革命之疫,军崛起于武昌。越一日而得汉阳。又一日而得汉口。形式所在,故兵家必争之。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武汉

第三十课 武汉的课文分析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武汉三镇的位置简图

课文分3段,第1段介绍了三镇雄峙:汉口、汉阳、武昌。武昌是清朝湖广总督府所在地,也是民国和建国后的省政府所在地。

课文第2段介绍了武汉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为九省通衢的枢纽。1912年的汉口火车站已经北通北京。

粤汉、川汉两铁路是清末和孙中山《建国方略》规划建设的要道。粤汉铁路是指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1900年动工,课本编写时的1912年继续施工过程中,到了1936年才全线通车。解放后的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方略构想。

川汉铁路因地质构造特别复杂,施工异常困难,民国只停留在《建国方略》的规划中。解放后的1953年7月30日,川汉铁路的一段

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其余的路段于1979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

课文第3段,介绍了1911年10月10日夜,爆发的武昌起义起义军掌控了武汉三镇后,宣布湖北军政府成立,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了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的8块汉白玉浮雕之一:武昌起义

由于辛亥革命是在武昌打响的第一枪,当时孙中山赞成武昌成为首都,民国代表人士大多数也赞成孙中山的提议。

这时,北洋军袁世凯出来搅局了,快速占领了武汉3镇中的2镇,武汉成了对峙前线,做首都不适合了。

武昌起义对于民国的建立至关重要,作为民国学校的国文课,将武汉放在其他3个城市前面介绍,也是可以理解的。

高小新国文第六册记载的上海

第三十八课 上海

教科书原文:

上海,江苏之一县也。地处长江下游,东临大海,交通便利,中外商货,咸萃于此。民国纪元前七十年,划城北之地,为外国租界,管理地方之权,遂归外人。近者我邦官商,就租界南北,经营市场。又将城墙拆除,以利交通。异时繁盛,当不逊于租界也。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上海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上海插图

第三十八课 上海的课文分析

课文仅用102个汉字,1段话,介绍了大上海的概况,足见其编者文笔的洗炼程度。

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直属江苏省所辖,才有了课文“江苏之一县也”的开头句子。

接着,课文记载了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北界长江入口,东濒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中央,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商业繁荣。

这个八方来财的风水宝地,早就被列强国家盯上了。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了开放上海港通商并无条件割让香港岛为英国准殖民地。

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后,建立了

上海英租界

1848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把虹口地区划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从而形成。

之后,英美租界又逐渐扩大地盘,才有教材记载的“民国纪元前七十年,划城北之地,为外国租界,管理地方之权,遂归外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控制了租界,大量欧美人士被关进了集中营。

1943年8 月,日本人支持的汪政权对日交涉,收回了租界,历时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

时至今日,国人定不会忘记租界里外滩公园大门口挂的一块告示牌子吧,用中英文写的内容是:“外人和狗不可入内”。

高小新国文第六册记载的南京

教科书原文:

第四十八课 南京

明太祖以平民起兵,代元而有天下。奠都金陵,名曰应天府。其子成祖,移跸于北平,未几,改为顺天府。因号顺天为北京,应天为南京。

南京负天带江,形势雄壮,甲于江南。且有津浦铁路,北达天津。沪宁铁路,东抵上海。舟车往来,水陆无阻。故民国成立之初,以是为临时国都焉。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南京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南京插图

第四十八课 南京的课文分析

课文分了字数相近的2段,第1段记载了南京的一段历史。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6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历史名城。教材仅说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的历史,具体年代是:

1356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元朝的集庆路(南京市区),改名应天府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是为明太祖。

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称顺天府,以南京为留都。

课文第2段介绍了南京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和临时国都的设立

南京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襟江带河,依山傍水。自然成为铁路、公路、水运的交通枢纽。

从课文中的南京地图可知,当时的宁省铁路刚开始修建。津浦铁路经过4年多的建设,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通车,所以地图上就出现了。

长江北岸的浦口,是津浦铁路的南京北站,因长江的阻隔,火车到此停止,不能过江,乘客和货物下车后经渡船过江,到达南岸火车站再乘车,经沪宁铁路到达上海的。

直到解放后的1960年1月18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才实现了南北公路、铁路的直接贯通。

课文最后介绍的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存在了2个多月的临时国都

高小新国文第六册记载的北京

教科书原文:

第四十九课 北京

北京居直隶中部,北负长城,东滨渤海,形势为各省之冠。有内外两城。内城公署林立,各国使馆,皆在其内。旧时宫殿,踞其中央,巍墙俊宇,穷极侈丽。外城环内城之南,商市殷盛,京奉和京汉铁路,皆设总车站于此。北京地势,得居中驭外之宜。故元、明、清三代皆依次为京师,今民国仍之。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北京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民国元年(1912年)高小新国文第六册的课文插图

第四十九课 北京的课文分析

课文仅用113个字,1个整段,结合地图,高度概述了1912年的北京市况。

课文开白几句记载了区位优势:“北负长城,东滨渤海,形势为各省之冠”。对于后一句可理解为:三面环山的地形态势,军事上易守难攻,东南方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拱卫与海上防御 ,东北方有山海关可达东北地区,西北方出居庸关直面幅员辽阔的内蒙古,西接太行山脉,南为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绝佳的区位优势成了几个朝代国都的首选。

随后,课文结合地图概述了内外城,内城宫殿使馆林立,外城商业繁荣。

接后,课文介绍了北京铁路四通八达,从地图上的标注可知,环城铁路使得城内便捷,

京奉(天)铁路直达东北沈阳,京汉铁路直达武汉,京绥铁路运来西北的能源煤炭,京津铁路连通着津浦铁路,路线之多,全国独有。

最后,课文用元、明、清和现在的京师做结语。1912年1月1日,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北洋政府执政,当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

本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正是在这年1—6月份完成的,故课文有诸国使馆和民国京师之说。

结束语

读了上述4个城市的课文后,又读完了本册剩余的46节课文,发现每篇课文都是精炼短文,再读了教师用书才知道,原来编写要求有字数限定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段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增多的。

出于兴趣,依次浏览了自己存的几本民国初年发行的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教科书,感觉民国元年实施的教育确有诸多的借鉴之处。譬如:

溥仪退位,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市况如何?民国元年国文课里有记载

最近赋闲,再次浏览了一下自己收藏的几本民国教科书

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1条,办法允许

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强调男女平等,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根据《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这些科目的设置,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小学教育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