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該如何回答?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該如何回答?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被看作是科學家。他們接觸大自然、觀察世間萬物時,總是會提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真是“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長頸鹿有那麼長的脖子?

天為什麼會下雨?

星星為什麼會眨眼睛?

肚子餓了之後為什麼會咕咕叫?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

……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十萬個為什麼”從何而來

語言能力的發展

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初生的嬰兒就已經表現出這種天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表達自己好奇心的方式也更加豐富,不再侷限於目光的追隨和身體的動作。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使得孩子在和成人的對話中增加了許多的問號,如“是什麼”“為什麼”“會怎樣”等五花八門的問題出現。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探究能力的增強

孩子是在環境中通過主動探索來認識世界的,通過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著周圍世界的奧秘,發展自己的好奇心。隨著孩子探究能力的增強,對於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大,探索範圍也從自身擴大到自然界。濛濛的細雨,轟隆的雷聲,晶瑩的雪花……都能讓孩子興奮不已,充滿探究興趣。由於受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無法自己解決這些疑問。因此,就通過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家長那裡獲得滿意的答案。

好奇心的驅使

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孩子在幼兒階段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孩子喜歡東看看,西摸摸,許多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索行為和提出問題來探究周圍的世界。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種突出表現。他們天真幼稚,對於提問毫無顧慮,經常要問許多個“是什麼”和“為什麼”,甚至連續追問,即所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面對 “十萬個為什麼”,你會怎麼回答?

當孩子向家長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家長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有能力解答時,家長便在孩子面前表現一番,依據科學理論,把問題解釋得頭頭是道,唯恐解答不詳細、表述不嚴密。

有的家長因沒有能力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而自慚形穢,出現了面對孩子接二連三的提問而胡編亂造,或者手足無措的情況。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不屑一顧、置之不理,對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或者認為孩子的提問幼稚可笑。

顯然,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家長面對孩子提問時的這些表現,都抑制或打擊了孩子主動求知的積極性,不利於激勵孩子的探索精神。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解答錦囊:“十萬個為什麼”巧應對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彌足珍貴,正是在這種強大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才會問東問西,提出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問題。孩子好問是好事,但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得到滿意的回答卻是件難事。這就要求我們講究對待孩子提問的藝術。

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

樹為什麼會長葉子?天為什麼會下雨?……對於孩子這些異想天開的問題,家長們千萬不要不屑一顧,一定要耐心地聆聽,並對孩子的提問給予鼓勵和支持。如果回答不了,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尋找答案。相反,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或不予理會,久而久之,孩子的提問就會變少,甚至就不想再問了。這也讓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逐漸失去了好奇與熱情。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麼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他們想弄清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作為家長,在聆聽孩子的提問時,首先要弄清孩子到底是想知道什麼,捕捉到孩子的信息,再對孩子的提問進行回答。

如孩子就上幼兒園的問題向媽媽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媽媽,我為什麼要上幼兒園”“為什麼媽媽要上班”“為什麼媽媽要工作賺錢”……結果是媽媽被問得很苦惱或生氣,因為不管怎樣回答,可能都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孩子想要的不是我們一遍一遍地回答,他真正想要的是透過提問獲得安全感,因為他擔心他上幼兒園是因為媽媽要離開他、拋棄他。此時,媽媽唯一的答案是:媽媽是愛你的,不會離開你。這樣孩子才會安心。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回答問題

在孩子的提問中,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佔有較大比例,而如何恰當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有時十分棘手。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深入淺出地解答效果會更好。比如,在解答天為什麼下雨的問題時,講一個小水滴旅行的故事,比講解水蒸氣的變化更易於孩子對下雨這種自然現象的理解。這樣回答既能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又能給予孩子科學的指導,保護了他們智慧的萌芽。

總之,對於孩子的提問給予最佳的回答,如同給予幼苗陽光和雨露一樣。這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創造精神的發展,幫助孩子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這也是我們能給予孩子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E

N

D

圖片 | 網絡整理,若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