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里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朱元璋虽然没出现在这首词里,但在留下的资料里我们为人对朱元璋有这么几句评价:

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

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对于他的历史功过,今天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但是对于他的自律品质,我们简单聊聊: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朱元璋有一个别名叫朱重八,是因为元朝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或排行为名。他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史载,其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在走投无路之下,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52年,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这一年朱元璋41岁。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朱元璋宫廷画像

回顾他这一生。他的人生转折点应该是在25岁那年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可是当时起义军不仅仅他们一支,他刚去的时也只是一无名小卒,为什么他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为什么他得到了刘基,徐达等人的辅佐击败了张士诚,陈友谅?为什么最后他当了皇帝?让我们推测一下的的自律之路吧。

从他一生和他的遗诏里的内容来看,他肯定不是一介武夫,文学功底应该非常深厚,肯定也博览群书,我们再来看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这绝对是童子功,非短日练习可为。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朱元璋 大军贴

我们来看朱元璋从小在地主家放牛,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大家应该知道那时候放牛是时间最充裕的,地主家肯定有藏书,但如果他不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像他的那种家庭出身,是很难能得到这个机会的,我们可以想象那时朱元璋多么想通过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亲人离去,在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在那种荒年,大家都礼佛的时代,想做一个和尚,我相信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主要是寺庙里有藏经阁呀,那里的书肯定也少不了。而经书又包罗万象。我想那时候的朱元璋就已经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说法了。

主要是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君子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他参加“红巾军”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精通文墨,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这使得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朱元璋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后来郭子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南下滁州,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

孝慈高皇后马氏至正十六年(1355),朱元璋攻克和县。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此年中,郭子兴病逝,郭子兴之子任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更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通过这些事我们来看,

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律性,光凭野心是绝对做不到的。他以后击败张士诚、陈友谅,驱逐元军当皇帝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明朝版图


体现他的自律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说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前面的遗诏说过过:“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体现他的自律的另一方面就是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据史载,朱元璋称帝后,在应天(南京)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地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所以他痛恨贪官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大家看,有自律品质的人,多少都具备一点牺牲精神。能做到自律的人,至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想随心所欲。用严格的约束,来达成某个目标。

自律,只是一种品质。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自律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