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駁“不動筆墨不讀書”?

楊壽強


“不動筆墨不讀書”。那麼就等於放棄了人生最有前途的一條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古代就將讀書抬到人生目標的最高點,是“功成名就”的標誌。

古代有個方仲永,具有很強的作詩天賦 五歲就可以看著事物作詩,同縣的鄉親們都很敬佩他,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當他十二三歲了,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天生神童,卻因後天的不學習,而淪為普通人,通過這則事例,指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強調“鐘不鼓不鳴,人不學不靈。”這句名言是多麼正確。 現在,我們擁有了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沒有誰會阻止我們學習,好的環境應該努力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材。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競爭是激烈的,殘酷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你的學識,你的眼界決定了你的人生軌跡。努力讀書考上一所好大學,那將是你人生的一處分水嶺。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吧,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拼命努力讀書的自已!


平平的和平世界


這反駁有難度!因為你反大多數人公認的讀書至理!

下面我們先看此語出處: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出處是徐特立。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

“不動筆墨不看書”這是毛澤東同志非常讚賞的他的老師徐特立的讀書方法。從青年時代起,毛澤東的身體力行這條成功的治學經驗,而且堅持不輟。他常說,讀書的方法要“四多”——多讀、多寫、多問。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裡說的意思也就是多做讀書筆記。再出感悟,歸納總結出自己的東西!

對於這樣的至理如要去反駁的需要出發,比如作為某辯論會的反方,建議從下面入手:

1,時代變了,互聯網時代讀電子書的方式變了,讀書時也可不動筆墨,動手指即可收藏歸納!

2,手段變了,高科技時代可藉助掃描,錄印筆等工具讀紙皮書也可不動筆墨!

3,時代發展所致所讀的某本書有歷史或個人侷限性,沒必要動筆墨圈存,得重新推倒重來寫過,有破而立!

結論:最好不要反駁,萬一需要可從形入手,不能破其神,否則必敗!





傳媒藝術總監


我很贊同“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不存去反駁。人之於學習,第一要務就是動筆墨。一、從一年級開始讀書始,我們便學會了做筆記,這便是“讀書動筆墨“的第一課。且這一課有始無終,將伴隨一生。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學習,業餘看書,見到有用知識,遇到頗有感動之處,便想到了勾圈點劃,便自覺或不自覺地拿起了筆。這其實也是一種知識儲備,以免“學到用時方恨少"。三、人之能力培養、提高,大多來自生活、實踐、工作、興趣、愛好。故,有人說"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也有人說"幹到老,學到老"。學既要向書本學,更要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向生活學習,還要向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學習。這種學習便是總結、分析、歸納、提高,以得出教訓,並總結出經驗,這一過程不思考,不動筆墨,行麼?四、人都是有侷限性的,世上無通才、全才。要不斷提高自己,就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的道理,就要懂得”生活處處皆學問“的道理,要俯下身段做群眾、做生活的小學生。最近幾年,我在寫家鄉方言。一天,來到公園門口的小農貿市場,遇上兩位進城的老漢在對話,甲老漢問"去當墟(趕集)啊?“乙老漢答"冇(沒)錢,當什(什麼)墟?去煬一下嘰墟。"我聽了,一愣。一個“煬",簡直神來之筆,於是,我便駐足記了下來。"煬“在我們方言中是"熱鬧“的意思,"去煬一下嘰墟”便是”去農貿市場湊一下熱鬧”。你看,一個"煬"字,把老漢的窘態活畫了出來。當然,這很有可能是老漢的自嘲式戲謔。於是,我把這個詞,這個例句寫入了書中。


大鄉間小紀事


首先為什麼要反駁這句話呢?

如果非要反駁的話,非常淺顯的道理:書的種類那麼多,我每讀一本書都要去記筆記嗎、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讀書就做筆記吧?這是不現實的。

比反駁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這句話。

其實這句話說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讀書的程度和方法,歸納起來就是,讀書要思考。

讀書的方法分為幾種方法,精讀泛讀。

所以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要有選擇性,我認為有意義的就選擇精讀。這個時候才要動筆墨,還要邊讀邊思考,邊記筆記。難道我們看漫畫看修仙小說,還要去記筆記嗎?

毛澤東的讀書方法大的啟迪——精讀。

毛澤東認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我他一生研讀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註,這是精讀之下的思考。他的一生與讀書結緣,資治通鑑更是精讀了17遍,做了很多的批註和筆記,這就是動筆墨。正是因為這個過程成就了毛澤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雄才偉略。

  • 1、動筆墨的最根本的意義是思考與實踐

因為讀書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些共鳴。如果不加以用筆來整理記憶,恐怕就會消失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如果體會到的精華不用到實際時間久了就埋沒了。

  • 2、讀書如修行,選擇合適的領域。

縱觀古今學問,貴在堅持。毛澤東曾自勉,“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讀書的數量不重要,重要是選擇你想要真正去讀的書,而且從書上學到了,你認為有意義的內容。

  • 3、讀書是一個人的事情,跟他人無關。

有的人以數量論英雄,這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看了10部修真仙俠漫畫跟看了一部資治通鑑,資本論和史記的效果能力是一樣的嗎?顯然不能對比。五柳先生”不棄棄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的讀書方法是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做停留,智者也。

讀書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泛讀

孫權勸學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孫權曾經勸說呂蒙加以讀書,呂蒙與軍中事務繁多為由,孫權說,難道讀書是讓你成為博士嗎?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泛讀歷史就能知道一些經驗教訓。

從古至今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籍具有時代性。無論精讀和泛讀,我們都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放之當下,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覺得更應該理解為,不思考,就不要去讀書。


呼圖蘇木長


如何反駁不動筆墨不讀書?如果你步履匆匆走在沉沉暗夜,如果你心意沉沉獨對冷冷寒風,你手中無書無筆無墨那你就不要讀書也不要動筆墨了,如果真的熱愛讀書,真的想像蜜蜂採蜜糖那樣在有益的經典書卷中汲取知識道理,汲取經驗智慧,那就真沒理由或者說你就不要強詞奪理去反駁那句至理明言了,你想,世界上過目不忘的人才有幾個,咱真的是這樣聰慧絕頂的人嗎?如果真的是,那恭喜你,你就去反駁吧!如果不是這樣,翻開書時,還是準備好筆墨,凡讀到精典句子或受到書中的某一美言激發出一種異常感悟,趕快記下來吧!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好像是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老先生說的,我記不真了,反正說這話的是個偉人,這一諄諄教誨還是牢記在心落實於行動好,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