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格分析看吳三桂的艱難抉擇

吳三桂是明朝末年遼東總兵,統帥三萬關寧鐵騎,鎮守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把後金八旗勇士擋在雄關之外,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然而,明王朝抵禦住了後金的外患,卻滅亡在農民起義的內憂之中。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終結了明王朝的統治,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投降農民起義軍,還是投降後金,就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性格分析看吳三桂的艱難抉擇

山海關

  • 道德楷模 少年熱血

在明朝,吳三桂其實是那個時代的道德楷模,一直以忠臣孝子的形象文明朝野,這也是吳三桂能夠一路從一個小兵升遷到最後遼東總兵的重要原因。

吳三桂的忠孝形象源於他十六歲時的一件事情。那是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這一年吳三桂剛剛十六歲,他的父親吳襄在吳三桂舅舅祖大壽手下當總兵管。有一次,吳襄帶領數百士兵在錦州城外幾十裡處巡邏,結果正遇上後金皇太極率領的四萬八旗勇士,吳襄急忙率兵撤退,但是幾百人的部隊遇到四萬雄兵,自然很難逃脫,吳襄很快被皇太極的部隊包圍。

這個時候正在城牆上練武的吳三桂看到這一幕,急忙向舅舅祖大壽求援,請他派兵出城營救。可是當時錦州城只有三千餘人,祖大壽只好拒絕了他的請求,下令堅守不出。吳三桂看祖大壽指望不上,情急之中,竟然帶著幾十名家丁衝了出去,前去營救父親。

從性格分析看吳三桂的艱難抉擇

吳三桂

皇太極本想用吳襄吸引明軍主力出戰,結果只看到一個少年率領幾十名鐵騎衝了過來,也傻了眼,沒有反應過來,結果竟然真的讓吳三桂衝到父親身邊,並帶著父親衝出重圍,成功把父親救回了城裡。

吳三桂年紀僅僅十六歲,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孝心和勇敢,他的事蹟迅速傳遍了天下,成為了明朝社會的道德楷模。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吳三桂長期受儒家文化薰陶,具有著強烈的忠君愛國、忠誠孝悌的意識。同時,吳三桂又有著少年人的熱血激情,容易衝動,這種少年的熱血也給後來吳三桂衝冠一怒埋下了伏筆。

  • 天賦稟異 吃苦自律

吳三桂從小就表現出他充滿天賦的身體素質和吃苦自律的性格意志。吳三桂從小就跟隨舅舅祖大壽學習武藝,身體天賦和協調能力都非常突出,從十幾歲就有著一身十分出色的騎射本領,在關寧軍中頗有名氣。當然,這都離不開他長期以來的刻苦訓練。吳三桂對於單調而艱苦的武藝訓練非常投入,而且從不偷懶。從這裡可以看出吳三桂是對自己有著很高要求的,他有著爭強好勝的性格,而且不願服輸,又能夠吃苦,能夠自律,這才造就了他一身高超的武藝。

精湛的武藝,道德楷模的加持,再加上舅舅祖大壽的提拔重用,吳三桂就是關寧軍中的第一明星,這才能夠年僅27歲就升任寧遠團練總兵,並後來成為遼東總兵。過於順利的成長經歷,也讓吳三桂擁有者超於常人的驕傲。這個充滿著激情、慾望、才華、能量的生命,擁有著太多的光芒,這讓這個天之驕子在他所有的性格之上,有著一層屬於他自己的驕傲。


在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已經是一艘進水的腐朽的大船,並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就能挽救的了。當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包圍了北京城時,吳三桂面臨的既有忠誠孝悌的壓力,又有無力迴天、無法挽回的現實情況。所以,當崇禎皇帝徵召吳三桂進關勤王的時候,吳三桂選擇了拖延,一直到等到了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消息傳來。

當面臨著李自成和後金兩方勢力需要作出抉擇的時候,這其實是一個更難選擇的問題。因為投降後金意味著背叛漢族,投靠異族,一旦選擇了後金,將意味著永遠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吳三桂的第一反應也是投降李自成,獻出山海關,繼續為中原王朝抵禦八旗勇士的進攻。

從性格分析看吳三桂的艱難抉擇

陳圓圓

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讓吳三桂寒了心。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抓了起來,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農民軍霸佔了,自己在北京的府邸也都被搜刮的一乾二淨。

吳三桂的充滿血性的性格在此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吳三桂從小就是天之驕子,從來沒有受到過這般侮辱。可以說,在吳三桂看來,在忠君愛國、忠誠孝悌、民族大義之上,還有著他的好勝,有著他的血性,有著他的驕傲。

士可殺不可辱,衝冠一怒的憤怒讓吳三桂永遠的揹負上了歷史的重債。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歷史。吳三桂的熱血也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