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由於武漢的疫情原因,我原本的工作一直無法復工。於是在四月初,在距離家附近的外賣站點應聘了一份送外賣的工作。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武漢疫情期間,能有點事做,別在家裡閒著,同時還能賺些零花錢。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昔日熱鬧的保成路夜市,如今依然封閉著路口

早有聽說外賣員的工資沒有一萬也有八九千,相信關於這個收入的真實性也是很多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吧。從應聘的時候,面試官的描述來看,每個月紮紮實實幹,是可以上萬的。那麼上崗後,親身經歷了這段時間以來,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吧:

首先,一個外賣員的單量和市場需求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武漢的疫情還沒有完全散去,很多餐飲還沒有復工,所以給顧客的選擇性還有限,顧客可能不一定找得到自己想吃的東西,因此不會下單。另外,現在武漢的各個小區都沒有正常開放,仍然有很多路口是被封閉的,取餐不便也是訂單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然後,在這個特殊時期,顧客對於飲食的衛生、安全、健康意識,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能自己親手經手的食物是肯定不願意有他人二次接觸的。

所以,這期間的外賣訂單量受到了一定影響,整個站點的日均接單量基本持平在六、七百單,再分派給站點近三十位外賣員(又稱騎手)。平均一個人一天能跑近二十單左右,

熟手可以跑到三、四十單,而新人一般一天在十幾單左右。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在吉慶街等候派單的美團騎手們

這樣算下來,一個新人如果維持這個數據做滿一個月,月薪能在三千元左右就不錯了。這與很多讀者猜想的高收入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當然,這個收入和市場的冷淡有直接關係,比如,一旦像所有商圈、寫字樓都正常復工了,團購的單子會增多,寫字樓辦公的點餐需求會成倍上漲,總單量和騎手平均日接單量自然也就會有很大改觀,到那時,如果騎手能順利完成每一單配送的話(準時送達,無差評,無投訴等),月薪五千以上是完全正常的起步數字。

再來說說這段時間以來,作為一名騎手,我看到的一些民生百態和感想吧:

關於尊重

很多人覺得送外賣是個體力活,是低端的職業,所以在收外賣員送餐時,態度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屑的。接觸這個行業一段時間後,首先要反駁一點,就是關於“體力活”的定義。我們看得到的是外賣員們騎著電摩托穿梭於大街小巷,提著餐品送上樓跑下樓,看不到的是他們預估距離,把控時間精確到秒的能力。

半個小時之內,手上有五六個餐品,先送哪,再去哪,這是計算能力;什麼路線依次去取餐再送餐,不在走回頭路上耽誤時間,這是規劃能力;通過和點餐人的短暫電話溝通,判斷這個人要餐要的急不急,需不需要優先送,亦或者這個人語氣溫和,好打商量,可以稍晚一點送達,這是識人能力;有時候遇到刁難的顧客,不停的催單,威脅差評,拒絕簽收,這時候需要高效地把事情處理妥當並安撫顧客,同時還有保證不影響手上剩下的訂單,這是溝通能力。我雖主業是培訓學校的運營管理及招生,但我自認為在向資深騎手探討取經時,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他們學習。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在街頭隨時候命的餓了麼騎手們

關於時間

就我入行工作這段時間以來,我個人覺得送外賣是個很適合自我充電的工作。(畢竟疫情期間,老騎手們說的訂單高峰的景象還沒出現過,眼見為實,所以不妄作評論,僅發表如行這段時間以來我所感受到的)首先,派單並沒有佔據騎手全部時間,比如上午九點半以後到十一點之前,下午兩點以後到下午四點半之前,這兩個時間段是平臺派單最為零散的時候。我也正是利用這個時間段完成了很多我上傳的文章。又或者找一個相對安靜的街角,邊看看實時新聞,邊等候派單。時而會有微風拂過,時而看著身邊的人來人往,有時候甚至覺得,比在家的書房讀讀寫寫,更加輕鬆隨性。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由於很多街道沒有完全解封,商家只能通過在圍欄中間挖出個小窗口,進行遞餐取餐

關於責任

外賣員的責任是什麼,相信大家會說,當然是把餐品送到點餐人手上。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全面。首先,一名騎手從接到派單開始,他依次要做的就是:到達出餐的店鋪,等候出餐,取餐,開始配送,餐品送達(如果有兩份及以上餐品還需要規劃好路線)。這期間不能有延誤,不能有湯汁潑灑,要確保餐品的完整性,還要確保餐品準確的送到點餐人手上。有時候即便準時送達,還是會被點餐人抱怨“餐涼了,太慢了,這麼簡單的地址找這麼久”等等。

入行之後,我深有體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在於有沒有換位思考。試想:一名騎手會故意拖慢自己的送餐速度,能送兩單他卻要故意磨蹭少送一單麼?顯然不會,這關乎到他的收益,有時候在車流中穿行,在馬路上逆行,又是為了什麼呢?無非是想有近走近,能快則快罷了。又比如,繞著定位跑了好幾圈就是沒找到目的地?有時候我們覺得明明是很簡單的路,很明顯的地標,那是因為這些都在我們身邊,可對於一個沒來過此處的陌生人來說呢?難道騎手就不想快點找到位置,把餐品送達,以免配送超時亦或耽誤後面的派單麼?騎手們無論是風吹雨淋,還是烈日炎炎,從來都是

派單到,送必達,這是工作,也是責任。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有的地方至今一直封管很嚴格,騎手和商家只能隔著高高的鐵欄傳遞取餐

關於心態

因為疫情尚未完全消散,在武漢,還有很多行業或者門店都是沒有復工的,和我同一時間甚至更早一些時間入行的同事中,有好幾個都有著自己本身的事業,這其中有的是房產經理、有的是裝飾公司老闆(對,你沒看錯,是裝飾公司的,老闆)、有的是某餐館老闆(因為無法堂食而無法開門營業)等等。

我們在店家取餐的時候,偶爾會遇到,在等出餐的過程中會聊上幾句,說說今天接了幾單,遇到過什麼樣的人之類的。今天中午在取餐時,又和裝飾公司的李老闆遇到,他說:“這個月做完我就要走了,該復工幹自己的事了。”

我看著他說這話,還是有些捨不得的,而且他神情中流露出來的,並不是復工的喜悅和希望,而是一臉未知和彷徨。“

祝你公司復工後生意興隆”我說。

李老闆看了我一眼,摘下口罩,點了支菸,悠悠地說:“你跟我一樣,你復工了也是會走的吧?”

我點點頭。

“哦,不對,你跟我不一樣,”李老闆笑了起來,接著說:“你是外賣界的一股清流。你不爭、不搶,其他人都在取餐口不停地喊出餐號,要求快一點。唯獨你,我總看你遠遠地坐在你的摩托上,邊喝你的奶茶邊看新聞,等老闆喊你的餐號你才起身。”

我也笑了,我問他:“賣家不會因為你催他,他就把沒做熟的菜端出來,不是嗎?就像準時送達餐品是我們的責任一樣,把菜品做熟做好吃也是他的責任,催不來。”

李老闆笑著滅掉了煙,帶上口罩:“心態很重要。走,取餐去咯,比比今天我們看誰跑的單子多。”

一個外賣員的自白

商家都是拒絕堂食的,所有餐品都是打包帶走

最後的話

李老闆和我一樣,家裡都有兩個孩子,家庭日常開銷壓力比較大,不能復工,就意味著沒有經濟來源,長期房貸車貸的支出,再加上孩子的教育投資,存款也不寬裕。這次疫情眼下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往後還會持續多久也不可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租金、房貸、車貸、生活費等,都會是接下來很多個體戶,生意人所頭痛的。

但是,生活終歸要繼續,相信城市會慢慢恢復正軌。願疫情之後,我們的城市,更加團結,更加繁榮;人與人之間,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