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來了!高盛、摩根完成工商變更,7家外資控股券商已就位!

狼真的來了!高盛、摩根完成工商變更,7家外資控股券商已就位!


外資控股券商迅速“落定”,“鯰魚效應”可期。


中國證券行業擴大開放以來,國外頂級投行紛紛加大布局中國的力度,最直觀的一個改變是,這些頂級投行紛紛“親自上場”,而非像以前一樣由旗下公司代為持股。


天眼查數據顯示,日前,高盛高華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的工商信息均進行了變更,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分別取代高盛(亞洲)和摩根士丹利亞洲成為控股股東。再加上日前被證監會核准外資控股的瑞信方正證券,目前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就位”。


自今年4月1日起,中國證監會已經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就外資控股券商高管此前的表態來看,能預判接下來會有多家外資獨資券商出爐。


7家外資控股券商“上跑道”


4月26日,天眼查數據顯示,高盛高華證券工商信息於日前發生變更,高盛集團取代高盛(亞洲)成為外方股東,股權比例上,高盛集團持股比例增至51%,北京高華證券持股比例變為49%。公司註冊資本由8億元變更為10.94億元,增幅36.73%。


狼真的來了!高盛、摩根完成工商變更,7家外資控股券商已就位!


券商中國記者也發現,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的股權信息也於日前發生了變更,摩根士丹利取代摩根士丹利亞洲成為外方股東,法定代表人由俞洋變更為錢菁,錢菁在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擔任董事、總經理,且在摩根士丹利擔任董事總經理。


狼真的來了!高盛、摩根完成工商變更,7家外資控股券商已就位!


一個月之前,3月27日,證監會核准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同日核准摩根士丹利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


一週前,4月17日,證監會官網顯示,瑞士信貸銀行被正式核准成為瑞信方正證券的控股股東,其對瑞信方正出資5.54億元,持股比例將由33.3%提升至51%;方正證券對瑞信方正的出資額不變,但持股比例由此前的66.7%下降至49%。不過,目前工商信息資料還未顯示變更。


至此,境內已經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除了上述3家,還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以及匯豐前海證券。其中,匯豐前海證券於2017年8月份成立,為CEPA10框架下推動深港金融合作而成立,國內首家港資控股券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出資9.18億元,持股比例5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資8.82億元,持股比例49%。


狼真的來了!高盛、摩根完成工商變更,7家外資控股券商已就位!


其餘券商均在2018年4月以後完成控股,瑞銀證券以瑞銀集團增持方式成為外資控股券商,為首家增持境內合資證券公司股權以實現控股的外資金融機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為新設券商,全年末,前者在上海開業,並已獲批新設營業部,後者於3月20日在上海“雲開業”。


尋求外商獨資是大方向


2018年4月,證監會將外資持有證券公司股權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中國證券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納外資“鯰魚”到來。


證監會3月13日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這意味著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可至100%。


就外資控股券商高管此前的表態來看,能預判接下來會有多家外資獨資券商出爐。


比如,在高盛高華證券獲批外資控股之後,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 (Todd Leland) 表示:“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我們將尋求儘快把所有在北京高華證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部門遷移整合為單一公司實體——高盛高華。同時,我們也將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兼中國首席執行官孫瑋也表示,期待進一步加大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的投資,以助於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專業建議和服務。


4月2日,摩根大通旗下資管公司摩根資產管理宣佈與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初步達成商業共識,擬收購取得上投摩根基金股權至100%,這或將是國內首家外資獨資的基金公司。截至目前,尚未有外資獨資的券商。


證監會對合資券商的審批進度也在加快。目前,有近20家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排隊待批。其中,日本大和證券去年9月份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的申請,並於去年12月份獲得受理。今年2月3日,證監會連發18問,對其境內外股東資質、擬任高管資質等多方面提出反饋意見。


3月20日,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也獲得了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反饋意見首次公開了星展證券的國內股東的實際出資人均為上海市市一級國資委或區級國資委,要求補充說明外資和國內股東方的資質證明材料。


既“迎進來”又“走出去”


外資“鯰魚”湧入,凸顯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正如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兼中國首席執行官孫瑋表示,長期以來,摩根士丹利致力於在中國取得合資券商的多數股權和控制權,充分體現了公司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經濟改革進程及資本市場的開放充滿信心。


此前,受制於牌照限制,大部分合資券商的收入結構相對單一;而今,牌照逐漸放開,業務協同優勢逐步體現。近年來瑞銀、野村、摩根大通三家外資投行不僅在證券領域積極開拓市場,在國內金融領域其他線條也同時佈局,隨著外資券商牌照的取得,業務協同優勢開始顯現。


另一方面,面對“強敵入侵”,國內證券行業賴以生存多年的“制度紅利”空間正在縮窄,各大券商都在努力做大規模、做強自身,尋求創新轉型。


去年11月份,中國證監會在回覆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要打造航母級券商。一石激起千層浪,自此後,國內對打造航母級券商的猜想層出不窮。


就在近日,有外媒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正在商討,意欲推動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實現合併,但目前僅是初步階段,並不意味著最終能實現合併。事情真假暫不得知,但國內資本市場單方面給予了正向反饋,且市場對兩券商合併看法不一,贊、彈之聲皆有,但均顯示了期待國內券商做強做大的夙願。


不過能確定的是,在國際投行的“進攻”之下,倒逼國內龍頭券商快速“補短板”,增強自身競爭力。就在近日,中信證券從國際資管巨頭先鋒領航挖掘林曉東擔任中信里昂證券副董事長,力求打造一流管理團隊,進一步推進及發揮境內外聯合平臺的優勢。


多方研究人士認為,合資券商持續擴容加劇鯰魚效應,短期內勢必加劇行業內的競爭,同時我國券商傳統的通道類業務的盈利模式也將受到新的挑戰。而從長期來看,行業層面,外資有望引入先進的業務、技術及管理,推動證券公司向國際化投行靠攏;微觀層面,可能造成個體競爭加劇,倒逼國內本土券商轉型升級;同時,在金融市場開放和政策支持引導下,內地券商走出去步伐加快。


“無論是境內券商走出去,還是外資券商走進來,其實都面臨本土化融合的一個過程。”上海某大型券商總裁此前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帶來的僅僅是對未來趨勢的專業研判、先進的管理理念、專業的服務技能等,其他的都面臨本土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