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卫国在秦朝建立后还能苟延残喘?

黄应秋


理由就是此卫国已经不是彼卫国了。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慢慢说下去。

卫国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是第一任国君,卫国的老百姓有些特殊,那些老百姓都是参加武庚之乱的商朝后裔。

所以卫国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特别,显然商之后代安排一个周的宗亲,其意味不言而喻。商朝后裔组成的诸侯国还有一个是宋国,宋国曾经有一度时期是比较牛的,特别是宋康王时期。

卫国也曾经强大过,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他也曾经是天下诸侯的带头大哥。

再往后卫国就走下坡路,先被狄人攻打,后来在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卫国就此灭亡。

灭亡之后的卫国被魏国重新封立。原先的卫国是周天子立的,此时的卫国是被诸侯立的,也就是说此时的卫国不是与魏国同级别的诸侯国,而是诸侯国下面的封地。

秦国夺取魏国原来兼并卫国的土地,又立了卫君,并且将地盘移到了河南沁阳一带。这样卫就从魏国的附庸变成了秦的附庸,而不是恢复卫国的建制和规格。

所以不存在卫国苟延残喘的问题。

秦二世的即位是因为李斯和赵高等人合谋的结果。秦二世上位之后自信心不足,自然就对自家兄弟很不放心,残害自家的兄弟和姐妹无数,对卫国的存在也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就将卫君角废为普通老百姓,这样卫的封地就重新纳入秦的郡县制中。

如果据此认为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原,这种说法是站不做脚的,因为卫地一直属于秦国有效管辖和统治之下。

这个就好比河南洛阳十万户是吕不韦的食邑,吕不韦死了,这块地就重新纳入秦的管辖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再比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他是齐国人,他的封地在薛邑,这地是齐国封的。后来孟尝君就在诸侯间保持了中立,但就算这样,孟尝君所在的地盘也不能称为国,他也不可能被诸侯王认定为诸侯,因为等级在那边。

是不是诸侯国,那是需要周天子认命才可以的,比如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他们也不能称自己是诸侯,直到周威烈王册封才算数。

当然对于周威烈王这种做法,北宋的司马光是很有看法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事实上与秦国同一级别的诸侯国已经完全被秦始皇灭掉了,秦始皇统一中原,并没有漏掉诸侯国。


知常容


卫国是周文王姬昌的九子的封国,最早在朝(zhao)歌(今安阳淇县)建都。后来由于战争先后建都帝丘(今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后,唯独卫国还存在不少年,知道胡亥秦二世才被灭亡。

为什么秦始皇留下卫国的存在呢?

首先,秦始皇消灭了六国,但还有很多边缘地区并没有统一。他也要安抚这些被消灭国家的贵族与百姓,卫国虽小,也是个古老的诸侯国,而且卫国多君子。

卫国地处中原,有学问的人很多,秦始皇不消灭卫国,就是让那些没有被统一的诸侯,以及被消灭国家的贵族看看,他是个有胸襟的人,他允许不同文化的存在。

其次,秦始皇不消灭卫国,允许他的存在,很多人都说因为商鞅与吕不韦是卫国人。不可否认,应该有这方面因素,毕竟这两人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不少的贡献。

但是,主要是卫国实力弱小,后来直接依附秦朝,顺从于秦始皇。这样一个存在于秦军包围之中诸侯国,消灭与不消灭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了。更何况它的存在,对秦始皇还有点当招牌的作用呢!


路遥lgy


卫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平王东迁时,曾出兵勤王平戎。

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大明人


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阳、河北的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的聊城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卫国的建立是为了安置之前商朝的遗民而设立的,卫国是周朝同宗,并且处于东北方向的边境地区,其责任就是负责保护周朝王室的安全,作为一个屏障,卫国的实力一直不强,可以说比较弱,而经历了内乱之后,他们就更是衰落了。

由于卫国内部的巨大问题,北方胡族就趁机入侵,卫国战败,甚至后来差点灭国,多亏了齐桓公帮助他们才能够存活下来,但是也被大大削弱了,本来就不强的实力这个时候更是十分脆弱。

到了战国时期,别说那七个强国,就连郑国等小国的实力卫国都比不上,不得不选择依附于齐魏等大国才能够苟延残喘。但是却没有人去消灭他们,甚至直到秦统一之后,这个国家还是保留了封号,秦人也只是把他们迁到了野王,让他们得到保留。为什么他们能够不被灭呢?

第一,就是卫国所处的位置十分特殊,而且他们十分弱小,灭亡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收益,反而可能会惹得一身事端。卫国到了后来只能够控制濮阳一个地方,地小人少,没什么实力,就算是灭掉他们也不过是就得到一片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地,毫无意义,而且这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从地理位置上说,也没什么价值。反而是一旦受到卫国凭借着地形而进行的强烈抵抗,就算是拿下了卫国也是得不偿失。

第二,卫国知道自己实力弱,于是就采取了低调内敛,甚至是装孙子的招数,防止被人认为是眼中钉。卫国国君对于自己弱小毫无实力而且只能够苟延残喘的情况十分了解,一旦不注意,自己就很容易受到灭国之祸,所以他们选择了自降一级,贬封号为侯,而且不参与什么周边的军政事务,不得罪任何一个国家,从而不引人注意。

第三,卫国选择依附大国,并且通过依靠大国,防止别的国家轻易地打自己的主意,从而得到安全。卫国选择和周围的魏国和齐国交好,迎合他们,让他们牵制别国,任何别的国家想要攻打自己就会受到周围大国的压力,这样,卫国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巨大影响保全自己。

第四,在秦朝建立时,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国覆亡,其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今沁阳),卫也就名存实亡了,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结伴穷游


我来浅谈一二,谢谢!

一、卫国名存实亡,但对于秦国政治有利

战国初期魏国成为其时最为强壮国家四处开疆辟土,卫国的疆域逐渐被吞并只剩下了濮阳一城,而卫国国君由侯爵贬号为君,在其时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卫国沦为了魏国的附庸或者更严格的说卫国现已并入了魏国。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卫国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国家,说它特别是由于卫国的疆土实际上现已被秦国人占据了,卫君迁居到野王建国尽管名义上卫国还存在其实实际上现已消亡了,由于野王实际上也是秦国的疆域。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实际上是灭掉了卫国的,仅仅给卫君一个小地方让他能连续宗庙罢了。

二、卫国出了卫鞅和吕不伟,帮助秦国统一天下

卫鞅入秦变法二十三年,使秦国成为新兴战国,根基扎实,元气养成,为秦国东出争天下立有奠基之功。

吕不伟本一介商贾,但胸中有大才,有治国之能。他全力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登上王位,并辅助嬴异人治国。吕不伟治下,秦国更加强盛,一举灭了东周王室,使秦国成为天下共主。

三、保留卫国作为“样板”,以形式上宣示对百越地区的统治权。秦始皇要征服的目标绝不仅限于山东六国,还有百越地区。“百越”是对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所有少数民族的总称,其分布的地理范围从江苏南部开始,向东向南一直到越南北部。这个地区基本特点是多部族、地域广、开化晚,即使派兵征服,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统治。

所以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区后,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便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将各部族首领都封为“君”,让他们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独立地位的情况下效忠于秦国,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闽越王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就这样,被秦国当做的“样板”的附庸国卫,成功地熬过了秦始皇时期,在六国灭亡的大背景下又存续了12年时间,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其国君才被废为庶人。至此,立国超过八百年的卫国正式灭亡。


明月西西


因为当时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卫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侯爵。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阳、河北的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的聊城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国覆亡,其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今沁阳),卫也就名存实亡了,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老李头有话说


为什么卫国在秦朝建立后还能苟延残喘?

周朝建立后,商纣王后代被封在了原“殷地”为“殷国”。

因“周成王”时期,商纣后代反叛(可能想翻盘复国),周公平叛后,就把“商殷”的地盘一分为二,这就是后来的“宋国”和“卫国”。

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本就是个小国,后被“魏国”吞并,其实也就是依附了“魏国”,前241年秦攻魏“朝歌”,就顺手灭了卫国,卫都“濮阳”被攻陷,卫元君;率宗室就去了魏“河内野王”。

卫国在秦建立后,还能苟延残喘,主要还是“卫”对秦已够不成威胁,就和安陵国一样,只能苟延残喘一小弹丸之地。


夏有凉风61


首先我们要明确,卫国在公元前252年,就已经被魏国灭掉一次。

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只是被各王国封的,并不是东周封的,所以并不是诸侯。

类似我们所熟知的战国四公子,都是君,和这里的魏王封的卫君是一个道理。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卫国,到公元前252年就已经灭亡了,比战国六雄的灭国时间都早。

但即使这样,卫国的存在也长达833年,堪称长寿之国。

一开始卫国的爵位是侯,后来东周平王为了拉拢卫国,把卫国爵位提升到最高级的公,于是当时的卫武公就是卫国第一个公爵的国君。

但是到了战国,卫国不断被侵略,更沦为魏国的附庸国。第39任国君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从这时开始,卫国的国君爵位又降低回侯。

到了战国晚期,卫国更是只存濮阳一地,于是第41任国君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30年),自贬称号为君,所以卫孝襄侯也被卫嗣君。

卫嗣君四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卫嗣君去世,第42代国君也就是卫国末代国君卫怀君继位。

前252年,卫怀君前往魏国觐见魏安釐王,被执杀,并灭卫,卫亡。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卫元君为卫君。

从此,作为一个国家的卫国灭亡。作为魏国内部的一个国王封地的卫封地出现。卫元君就是卫封地的第一任君。

到了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在强大的秦国面前,魏国都不敢说话,何况小小的封地。

于是,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公元前209年,第二任卫封地的君主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封地被废除。

所以,卫国从三监之乱后康叔立国到第42代国君卫怀君,共历833年。

随后卫封地出现,从公元前252年到公元前209年,共立2代君,53年。

至于秦始皇为何要留着一块魏国内部封地卫,是因为卫国给秦国贡献了无数至关重要的人才,比如商鞅,吕不韦等,对秦国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说卫国直到秦二世才灭亡,你就可以告诉他,真正的卫国早在秦二世50多年前就灭亡了,秦二世废除的只是一块封地而已


老婆是半边天


卫国其实作为一个诸侯国,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攻灭,卫国领地成为魏国的封君之地。所以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魏国的东部领土,设置东郡,废掉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子南角为君,史称卫君角。并将卫君角迁至野王县。这时卫国只是名义上存在了,能管理的只有一个县,用来祭祀卫国祖先。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秦王政称始皇帝,但卫国独存。成为秦始皇称帝后唯一存在的一个周朝诸侯国。直至十二年后的公元前209年,卫君角才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灭亡。

为什么卫国能苟延残喘这么就,一般有以下几个说法:

第一,卫国名义上早已成为秦国的附庸,名存实亡了。卫国国君已经不称“王”、“公”、“侯”,只能称“君”。君本身就不是一个诸侯的地位了。诸侯国的臣子才称“君”。

第二,因国土小仅存野王一城以祭祀先祖,没有任何军事力量,没有威胁而独存。

第三种说法是商鞅、吕不韦对秦国有大功,他们原来是卫国贵族,到了秦国后但因得罪秦惠文王惨遭灭族,故在秦国无后。 秦始皇为报答商鞅,故不灭卫国。

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个因素,第三种说法个人觉得不可信,在秦国立大功的其它国人也很多,并没有影响秦灭六国。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赵宋春秋


秦国建立后不灭掉卫国是因为当时卫国已经名存实亡,再加上卫国的独特性和出自卫国的卫鞅和吕不韦在秦国有重要地位。

序言

战国末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事实上,除了秦国四面边疆还有东胡,匈奴,月氏,楼兰等这些少数民族生存外,秦国国内还存在着一个小国—卫国。

卫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秦国建国后,卫国就像国中国一样存在,但是秦始皇一直都没有灭掉卫国,直至公元前209年,卫国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那么,为什么卫国能在秦朝建立后还能苟延残喘这么久呢?

卫国早就名存实亡了,放着利大于弊

卫国在周朝时期一度是太行山以东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商朝王都所在。

卫国地处中原中心位置,四周国家一直虎视眈眈,在东周到战国时期,卫国内乱频繁,国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为魏国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攻取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划归东郡。立姬姓后人姬角为卫君,将他迁到野王。从此,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

等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卫国本身就是秦国的附庸,国内也没有任何武装势力,在秦始皇眼中,这个卫国君主还没他大秦的一个县令权力大,不足为惧。秦国要灭卫国,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

秦国统一后,秦始皇把卫国国君的爵位定为“君”,所以卫国在定义上已经不能称为国了。

再加上秦国天下方定,秦始皇需要一个榜样做表率,卫国对秦国忠心耿耿,秦始皇也表现了他的大度,让卫国留传下来。有这么一个特殊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六国百姓的复国之情。

卫国的独特性有被秦国利用的价值

周朝存在了将近八百年,对百姓来说,周朝才是正统。

而当时的卫国国君卫君角是周朝皇室姬姓后代,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一个国家。可以说卫国代表了周朝最后的尊严。

保留卫国可以为姬姓保留一个圣地,祭祀平台,还能表示对周王朝的尊重。再说,卫国对秦朝的效忠,不就代表了周朝皇室承认了秦国建国的合法性。

卫国自古多人才,在士人心中地位崇高

卫国虽然在东周之后,被周边国家不断欺负,沦落为小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弱国,一直以来却多出君子,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就待了十年。

正是因为卫国多君子,有这么多君子为秦始皇宣传的话,何愁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功绩?

战国期间卫国涌现出来一大批领先于时代的人才:吴起、李悝、商鞅、吕不韦等等,其中,商鞅,吕不韦都为秦国效命,对秦国的强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商鞅还是卫国的宗室,可卫国仍然没能留住商鞅。商鞅到秦国后,大刀阔斧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边陲国家变成问鼎中原的大国,为秦始皇吞没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为了收买人心,也因为商鞅和吕不韦而感激卫国,所以保留了卫国的诸侯名义。

总结

正因为卫国有利于秦国的统治,秦始皇才会保留下毫无威胁的卫国。等到对秦国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秦二世也就毫不犹豫的灭掉了卫国。


所以说一个国家,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不然只能依附在大国下苟延残活,没有任何话语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