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史之亂,阿拉伯和回鶻吐蕃一起攻打唐王朝,唐朝會滅亡嗎?

神覺


不用那麼多,當時如果回鶻不出兵助大唐,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時間會拖得更長;如果回鶻與安史聯手,那便是又一個“五胡亂華”了。

1、安史之亂前,大唐在全國有十大節度使,其中哥舒翰統西方二師(河西、隴右),安祿山統東北三師(范陽、平盧、河東),實力最強。也就是說,大唐的野戰兵團都在邊疆,中原根本沒有可戰之兵。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東北三師起兵叛唐,李隆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用哥舒翰的西方二師迎戰安祿山的東北三師。

而當哥舒翰的大軍未集結完成之時,李隆基便先後派封常清、高仙芝在京城附近招募市井之流迎戰,封常清戰敗,之後高仙芝聽了封常清的建議退守潼關。再然後,二人一個戰敗丟失東都,一個不戰退守潼關,同時被斬。

之後,哥舒翰的20萬大軍集結完畢,固守潼關,李隆基名哥舒翰出兵迎敵,哥舒翰出關後敗於安祿山之手,被俘殺。

至此,大唐能調動的軍隊只剩下郭子儀和李光耀的朔方軍了,安西、北庭軍太遙遠,根本幫不上忙,況且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已經被斬。

因此,北上靈武即位的太子李亨不得不求助於回紇(也就是回鶻),為了借兵回紇,唐肅宗李亨甚至以和親的手段來拉攏回紇。之後,回紇三次出兵,助大唐收復長安、洛陽。

安祿山敢於起兵,其實看準的就是大唐內部空虛,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安史集團內部的殺戮。若非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史朝義又殺了史思明,唐朝想平定安史之亂還是相當難的。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如果阿拉伯、回鶻、吐蕃和安史一起上,那大唐是肯定沒有回天之力的。

2、不過,這一局勢是不可能發生的。

李隆基之時的天下,以西域為界,東西是大唐與阿拉伯帝國,而南北則是回鶻與吐蕃。當大唐內亂,實力收縮,吐蕃必然北上佔據西域,事實上吐蕃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當吐蕃進入西域,無疑便擋住了阿拉伯東進的路線(無論其是否有此慾望)。

同時,吐蕃的北擴,必然與回鶻產生矛盾。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安史之亂後的西域之爭,便發生在回鶻和吐蕃之間,最終的勝利者是回鶻,二者以天山為界,分割了曾經屬於大唐的西域。

所以,阿拉伯、吐蕃、回鶻一起上的局面也確實不可能發生。


心向青山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如果安史之亂下,阿拉伯帝國和回紇吐蕃一起攻打唐王朝,唐王朝會滅亡嗎?

我可以負責人的說,在這三方外族的圍攻下,唐王朝滅亡的可能性很大,縱觀當時的唐王朝,在面對將近20萬精銳安史叛軍的時候,一直在紙醉金迷當中度日的8萬中央軍根本不是安史叛軍的對手,甚至將長安城給丟掉了,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帝都丟掉了,那代表的是什麼?

為了將叛軍趕出長安和洛陽,唐肅宗除了將安西四鎮等等的一些精銳調回之外,還以放縱回紇劫掠長安洛陽三天三夜為報酬,借兵回紇,驅逐長安城中的安史叛軍,雖然說這一招奏效,但是由此可見當時的大唐所面對的窘境。

好了,我們就從這裡不難看出,單單一個回紇,便是讓唐王朝頭痛數年的安史叛軍敗退,何況再加上一個吐蕃和當時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呢?所以說這三股勢力若是圍殺唐帝國的話,哪怕是強盛當中的唐帝國也是很吃力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三股勢力根本擰不到一起,回紇與吐蕃是世仇,雖與阿拉伯有點曖昧,但是也是隔著距離的那種,而安史之亂下的吐蕃呢,早已將安西四鎮圍困,他們對安西四鎮也是勢在必得,絕對不會讓緊鄰的阿拉伯帝國染指。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還得感謝當時的吐蕃的,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確實有向東擴的想法,把伊斯蘭文明帶到東方,曾經在東擴的路上,被吐蕃死死的堵在了帕米爾高原之外,而當時的中原王朝早已亂成一鍋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