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而凝练——谚语漫谈之一

  “白米细面,土中提炼”,劳动人民不但从土地提炼出粮食,而且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提炼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谚语。谚语因为是众人智慧的积累,所以包罗万象,上至星球宇宙,露月风云,下至海洋沙漠,草原雪山;大至各种战争,改朝换代,小至鸡狗牛羊,虫鱼草木,凡属视听与思维可及的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城,皆有所涉猎,这里既包括天文地理、农业知识、治家格言、养生之道,又包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与阶级的纠葛中揆度习俗、揣测事态得出的诸种伦理、人情世故,日久集腋成裘,谚语便愈来愈有力地显示出人类生活“教科书”的功用了。究其容量,它是任何高足远览、洞幽极玄的天才人物凭借个人才智所难于完成的。而其艺术成就(仅就若干方面而言),也足以与文学上的许多辉煌著作相媲美。如果可以将谚语比作是众智撮起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此山的峰峦谷壑里,则处处闪烁着、摇曳着一簇簇瑰丽的艺术花朵。

  作为群众日常用语的升华,谚语相当精粹。过去那繁重、艰苦的劳作,加之文化上的贫枯,客观上不允许劳动人民咬文嚼字,大量产生的谚语仅用寥寥数字或十余字,就必须显示出攫取事物真髓的特殊本领。“羊百跌”,“马后炮”,“秋老虎”,“卸磨杀驴”,“色胆包天”,“稀泥抹光墙”,“捆绑不成夫妻”,“拍马拍到马蹄上”……就用简洁扼要的语言阐明了深刻的道理。鲁迅所称誉过的“炼语”,实际上就是从他的故乡的方言土语里筛选出来的谚语,一个“炼”字,很传神地道破了谚语的由来和本色。

  片言只语而要具备诱人的魅力,是很难的。在切中要害、抓住事物真谛的前提下,有必要辅之以相应的艺术因素。语不在多,关键要巧,谚语的巧功除了修辞上的夸张、双关、对比等手法之外,主要体现在形象化的比喻上。“小娃娃口里含有金子”,“强扭的瓜不甜”,“针尖大的眼儿,斗大的风”“驴打滚的利”,“猪八戒倒打一耙”,“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青头萝卜紫头蒜,仰头婆娘低头汉”……这类朴素浅易,直捷明快而又毫无矫揉妆束之态的比喻,风趣新颖而启人思考,准确贴切而益显深刻,在谚语群中可随意俯拾,煞是耐人寻味。

  生动的比喻,不单要以开阔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为基础,更须以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底蕴。谚语的比喻随物赋形,饱含生机,极善于择取事物的特征。乍一看,有许多奇警而大胆的比喻,似乎以普通的思维方式是颇难完成的。“经常吵闹的家庭,酱油也是苦的”,“屎壳螂翻跟头,夸耀两条黑腿”,“小麦有穿山之功”,“字是黑狗, 越描越丑”,“贪心不足蛇吞象”,“庙小妖风大, 池浅王八多”……想象机智、泼辣,联想又灵活、微妙,其成功之处,似乎并不逊于历代诗文遗下的比兴名句。由此可见,勤于思索,擅长取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并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以笔墨为生的文人们。

  谚语善于针对一事一物,反复迂回,从各个侧面进行提炼和概括。如对于狗:“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咬尿泡空喜欢”,“瘦狗促不上台子”,“一犬吠形, 百犬吠声”,“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狗肚子存不住酥油”,“狗看星星一片明”,,“闷头狗,陡下口”,“疯狗眼里只有棍棒”……同是论狗,含义却大相径庭,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各有隐喻,所影射的又全然是人事。凭借某一个人的阅历和智力,怎么能进行如此臻至周详的体察,又怎么能完成这样简明具体而又容量巨深的比喻呢?众擎易举,唯有群众的智慧,才能充分发挥谚语锤炼事物的功力。

简洁而凝练——谚语漫谈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