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假使我的感觉毁灭,我的肉体死亡,那我在生前的挣扎与希望又有什么意义呢?”--列文


前言: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的男主不是安娜爱上的男人伏伦斯基,而是最终和吉娣喜结良缘的列文。

可以说,《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的名字改为《康斯坦丁·列文》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只不过用安娜的名做书名更具有文学意义,用列文的名做书名更具有现实意义。

毕竟,这部巨著本来讲的就是安娜走向覆灭,列文走向重生的故事,列文追求人生幸福的经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两条故事线平行展开,让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了他们的幸与不幸。至今读起来,里面的情节一寸寸还都是活的。

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承认: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白璧无瑕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今天我就从列文和吉娣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他们两个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在此之前我先来分析分析列文和吉娣从陷入痛苦到走出迷茫、拥抱幸福的种种因素。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1、浅析列文和吉娣双双陷入痛苦的因素:列文的柔弱自卑、吉娣的单纯不成熟,使得他们互相错过最美好的爱恋时期

对于《安娜·卡列丽娜》这部作品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为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讴歌与悲叹,但其实作为与安娜爱情故事平行的故事线—-列文与吉娣修成正果的爱情----在我看来,更值得回味与思考。

列文本是莫斯科乡下的一个小贵族,继承了一份不小的产业,与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家算是门户大致相当。他们是从小一块儿玩的朋友,但性格和趣味各不相同。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表面上相亲相爱,但内心都鄙视对方的一些行为方式。彼此都认为自己过的生活是唯一真正的生活,而对方所过的生活却完全是幻想。

在原著中,托尔斯泰是这样形容列文的:

“虽然列文出身望族,拥有资产,但是列文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卑微俗气、平凡庸碌配不上神秘迷人、超凡入圣的吉娣,于是迟迟不敢上门求婚,所以来找老朋友求助。”

可见,这个时候的列文正像我们很多少年的样子:不自信、有点自卑、有喜欢的女孩又不敢表白。一听到吉娣已经有了喜欢的对象后,更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打了霜的茄子,颓圮到了极点,向吉娣表白失败后更是陷入绝望,只想回到乡下避世。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而这个时候的吉娣同样也是一颗少女心,情窦初开痴心于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其实,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都将她和伏伦斯基的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伏伦斯基作为一个彼得堡有名的花花公子,“非常有钱、人长得漂亮、交友又广,还担任宫廷武官,前程远大”,这样的一个人也只是在玩弄吉娣的单纯而已,伏伦斯基只想暧昧不想结婚。

事实也是如此,当伏伦斯基和安娜在火车站台上回眸刹那、目光流转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安娜悲剧的开始,同时也是吉娣开始陷入痛苦的开始。在舞会上,吉娣看着伏伦斯基在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与安娜相谈甚欢,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后来还因此大病一场,只好出国调养。

但是,这两种爱情唯一不同的是,吉娣是在痛苦失望中渐渐反省自己,开始走向成熟,而安娜是开始在追求自由浪漫生性的道路上走向不归之路。

可以说,是安娜的出现拯救了吉娣。

在我看来,列文向吉娣初次表白之时,他们两个人还只是因为彼此内心的不成熟,而错过了最美好最单纯的爱恋。这就像一个悖论,当单纯的人想获得幸福之时,却又因为这种单纯而被世俗的一些华丽表象所迷惑。

那单纯的人儿就真的只能被欺骗被玩弄,而不会拥有自己的幸福吗?其实并不是,内心的纯真善良,终究会等到彼此成熟的那一刻,终究会迎来自己爱情的春天。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2、浅析列文和吉娣喜结良缘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转,曾经失望单纯的少男少女,渐渐成熟与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再度相逢便是彼此珍惜

爱情和幸福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等待。表白失败、思想也陷入困境的列文回到了乡下庄园劳作,希望在劳动中忘记感情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吉娣也同样深受打击,抑郁成疾,跟着父母去了国外休养。

在国外休养的时候,吉娣认识了一个被贵族收养的养女,并对她吐露了心声。吉娣觉得女人一旦被人玩弄了感情,那这个女人就一辈子没有脸面再谈出嫁,更没有幸福可言,更何况自己还拒绝了列文的求婚。

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个养女的劝说下,吉娣才开始明白了她生活的世界充满悲伤但也充满着希望,她不再像从前那样冲动,反而内心更加平静了。对列文的感同身受让她从心底开始有了这位不自信的男子的影子。

列文自从求婚被拒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庄园,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管理庄园上。这时的列文正在家中和身为全俄著名作家的哥哥热烈地辩论着农奴制改革的问题。

列文通过自己的种种尝试,明白了为什么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如此困难。列文指出无论交通、司法还是教育,都不是解决农奴制的关键,关键是利益,让农民明白自己是为自己劳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情路不顺,和哥哥辩论也从来没赢过。列文于是选择和农民一起参加割草劳动来排解内心的极度郁闷。这种被列文看作是劳动疗法的行为非常有效。

割草劳动之后,列文心情大好,决定去看望多莉。他得知了吉娣并没有和伏伦斯基在一起的消息,加上多莉劝他再来向妹妹吉娣求婚,并且多莉透露出来的意思好像现在妹妹一定会接受他的请求,这让列文重新燃起了希望,让他忘记了之前的一切尊严和屈辱,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我爱她!

因此,在第二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吉娣表白时,她们彼此小心翼翼地确认了对方对自己的情意。在那一刻,漂泊已久的两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与幸福。两个人后来也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列文和吉娣喜结良缘,终成正果就真的开始了幸福的一生吗?一向时不时就陷入思想困境的列文,就真的靠这次和吉娣的婚姻走向了幸福的康庄大道吗?

彼此内心的成熟让列文和吉娣最终走在了一起,可是幸福却为什么并没有如同他们期待的一样持久绵延呢?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3、浅析列文和吉娣婚后幸与不幸的因素:家庭的生活的琐碎终究会打败婚姻的甜蜜期,只有不断地成长、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维持自我与家庭的稳定,才能享受到持久的幸福

幸福永远都是短暂的,她就像是痛苦之海中的一朵浪花、一叶小舟,大浪来袭,又回重新陷入痛苦的泥沼。

事实就是如此,终于和吉娣走进婚姻殿堂的列文最初感受到了甜蜜,却也没过多久就再一次陷入了生活与思考的双重困境。

列文本以为婚姻生活就是尽情享受爱情,可发现完全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样。列文处处感到一种心情,如同一个人叹赏湖上一叶小舟平稳而幸福的漂浮,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时候心情就有些两样。

吉娣不再那么神秘、富有诗意,她操劳着各种琐碎的家务。就像以前列文轻蔑讥笑别人琐碎忧虑的婚后生活一样,他们也正进入这种生活常态。列文为吉娣对于琐事的操心与自己最初的崇高幸福理想完全相反而感到失望。婚后没几天,他们就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娣竟然说了列文不爱她,只爱他自己。

列文一面下意识地把错全部推到吉娣身上,一面又感到必须尽快弥合突然产生的裂痕,不能让它扩大下去。最终他们和解了。吉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嘴上从不肯服软,但对丈夫更加温柔了。

婚后的最初生活,对两个人来说,不是甜蜜的,而是他们共同生活中痛苦屈辱的一段记忆。直到结婚几个月后,他们的生活才开始进行的比较顺利。

正当此时,噩耗传来:列文的另一个哥哥快要死了。这个哥哥和之前提到的那个作家哥哥完全不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很早就将所有的财产挥霍一空,日子过得凄惨不堪。

列文觉得这事不光彩,不肯让吉娣跟自己一起去看望哥哥。然而吉娣执意要去,她想和丈夫一起承担苦难,这是她作为妻子的义务。列文只好勉强同意。

面对衰弱憔悴的哥哥,列文很害怕,手足无措;也因为妻子把她自己和他置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又是羞愧,又是气恼。反倒是吉娣表现得从容而镇定,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怜悯,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

从这一刻起,列文突然发觉吉娣身上散发出女性的光辉,这让他很是困惑。列文的哥哥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这也让列文又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正是在这种艰难时刻,吉娣发挥出了女性细心耐心体贴的一面,和列文站在一起共同承担生活的难,为列文分担了一点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列文又感受到了婚后的幸福。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在原著中,安娜追求着爱情与自由,却不得其法;列文看起来幸福,内心却时常陷入迷茫。安娜光彩照人,却不能通过思考走出困境;反而是列文,这个人群中的另类,一直未停止思考,在思想上总能找到通往下一个幸福站点的路口。

安娜的遭遇就像是每个人的人生困境,一个接一个,也许只能像列文一样,通过不断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出口与解脱,才能逐渐走出生活的琐碎与人生的困境。

思想者列文仍然深陷在对生死的迷茫中,探究生命的本质而得不到答案。这些终极疑问逼得这个身体健壮、家庭幸福的人几次想要自杀,以至于不得不把手枪和绳子藏起来。

其实在故事开篇,列文在听哥哥和朋友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假使我的感觉毁灭,我的肉体死亡,那我在生前的挣扎与希望又有什么意义呢?

直到最后,当他看着家中的妻子,望着窗外的星辰,再次陷入沉思,不过这次列文恍然大悟。关于生命的终极疑问是不需要答案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就该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解决了关于生命的疑问之后,托尔斯泰说列文在故事的结尾走出迷惘,开始了新生活。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04、漫谈列文和吉娣喜结良缘与追求幸福带给我的几点思考与启示

在原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在书开始不到几十页列文向吉娣表白被拒,这个单纯腼腆的汉子就陷入了失望痛苦的泥沼之中。回到乡下劳作,远离情感和时局的动荡慌乱,让他有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听见自己的内心。

同样的,吉娣也是一样,在舞会上被伏伦斯基冷漠无情地忽视之后,大病一场却也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之前的爱慕浮华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这段痛苦经历中汲取了足够成长成熟的营养。

最终,列文和吉娣喜结良缘。可是婚后不久,列文却又陷入思想困境,他们也体会不到了幸福。后来又共同经历一些事之后,列文又回归了正常,感受到了幸福。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列文走出了迷惘,开始了新生活。

可我不禁想,列文真的以后就不会再此陷入困境与不幸中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列文的不幸不会随着故事的结束而结束,只会随着他的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下面就谈谈我对于列文和吉娣这两个人物命运走向以及人生幸福的几点思考:

①心怀善意与赤诚,内向自卑者也能找到幸福

列文是一个生性内向自卑的人,他痛恨伏伦斯基的虚伪放荡,也不喜欢奥勃朗斯基的不贞与堕落。可以说,列文身上集中体现了很多纯真少年的样子。

向吉娣表白时羞羞答答,腼腆惶恐到了极点。在表白失败后,他没有堕落,没有失去自己本性的纯良,而是选择了回避,选择了用劳动来排解自己内心的郁闷。正是由于他内心始终怀揣着赤诚,所有他最终还是和吉娣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生活中,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之时,都会走上一些曲折之路。明明是两个适合的人,却因为彼此都还不够成熟,早早地错过。但经历过一些痛苦、挫折之后,内心就会成长成熟。在经历人生的这个过程中,唯有一直保持着赤诚与善意的人,最终还是会找到自己的幸福。

漫谈《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和吉娣终成佳事的几大原因及现实思考

②懂得及时止损,承认错误,抓住身边那些自己曾忽视了的幸福

谁都会有一段兵荒马乱的青春。

吉娣是,列文也是。吉娣一开始喜欢上了花花公子伏伦斯基,被他的花言巧语与浪漫生性所吸引,这非常正常。试想,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怎么会喜欢上一个呆头呆脑、腼腆内向的列文呢?

但是,吉娣懂得及时止损。在知道伏伦斯基对她的感情是假的之后,她虽然抑郁成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静心之后,她也接受了事实承认了自己以前的无知。于是,在列文向她第二次表白时,她惊喜若狂,欣然允诺,抓住了幸福。

在我看来,青春时期各种幼稚天真并不可怕,即使走过不少弯路。只要懂得及时止损,承认与接受自己过往犯过的错,从原谅自己中走出来,重新走进生活,还是能够抓住以前那些自己忽视了的幸福。

③终身学习与思考:人的一生中,痛苦的时光大于幸福时光,唯有不断学习与成长,才不会陷入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困境,才能不断拥抱幸福

“时而痛苦,时而幸福,直至生命的结束。”

我认为这就是生命的常态,没有谁能够一直稳定地拥有幸福。痛苦和幸福只会交替进行,如果我们自己不积极作为,那么痛苦就会多一点;如果我们自己积极学习与改变,那么幸福就会多一点。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尾,作者说列文望着窗外的星辰恍然大悟,这或许只是作者精神上的寄托。现实却是列文的痛苦与不幸只会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列文的结局或许也会像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最终离家出走,在车站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