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爱马仕丝巾要有几十道工序?可能本意绝不是为了贵!

为什么青花瓷经过素胚勾勒,经过浓淡淬炼才可以成为瓷界极品?

为什么很多物件和认识须要经历岁月的磨砺和沉淀之后才能发现一种属于时代的伟大和灿烂?当大机器和机械风卷残云般替代了手工,文明和科学沾沾自喜的同时,那些经验和技能有多少已经被雨打风吹去?有的可能被传承保护下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真的是流失殆尽,甚至踪迹寥寥。

那些由匠人们创造出的作品或者说时代,直到后来,才真正明白他们和它们的价值。

而当时,浅薄的世俗,和浅薄的人竟然仅仅把他们看成了手工匠人。当然,这里不是说爱马仕的大师。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部分 旧时的“铁匠铺子”就是一个小码头

在故乡,小时候,一个孩子或者一个男人吃饭的时候,找不到人,家里人总是这样说:“去铁匠铺子哪儿找去吧。”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铁匠铺子位于通往四面八方的路口,不远处还有条小河,在当时的小城里,是一处繁华热闹的地方。为什么?在当时运力尚靠牛拉马运的年月,给马钉马掌是一个很热门的行当。

因为这个铁匠铺子靠临路畔,南来北往的人流都要在这里打尖(歇脚),再加上铁匠铺子旁边就是一口水井,正好给马饮点水,井边有几个石水槽,一个胶皮水斗永远挂在井边的木栏杆上,方便那些汲水的人。那时的井水格外好喝,格外让人放心,打出来,就有那些急性子抱住水斗就是一顿海灌,喝完之后,用手一摸嘴,喊出两个字:”痛快!“然后,才把水一斗一斗倒进水槽,让牲口们享受。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铁匠铺子就成为一个小码头。有一些小货郎也是担着担子在这里忽绕,还有卖干粮的,焙子和馒头,给赶路的人充充饥。这些小商小贩只是这里的”边角料”,真正的土著是铁匠铺子。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年四季,给这些马换马掌,钉马钉,忙得很是热闹。那时,马钉和马掌的的旧料可以卖钱,虽然本身就是个小玩意,但铁很拉秤,所以总有一些小孩子和老人们没事就在那里溜达,积少成多,也能买一二两烟叶抽抽。

马掌最早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钉马掌的历史应该也是几千年了。据史料称,马掌的形状如马蹄,上有钉眼,较小的马,一般是4个钉眼,民用的5-6个钉眼,军用的战马,则要8个。马掌钉还有冬夏之分,冬天长,约半寸;夏天短,约1·2寸。

钉马掌是个技术活,也要有善心,因为毕竟马是要奔跑劳作的,钉不合适,马会很痛苦,甚至几天就会磨坏。钉过马掌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现在除了一些马场和特殊用途的马,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钉马掌这回事了。史料记载:钉马掌时,要用特制的铲刀(长约5寸,宽约寸半,装有Y字型木柄,木柄长约1尺)。削马蹄时,一般要铲一圈,把磨坏的,影响蹄面的凹凸都要铲掉,有经验的师傅们特别体谅马,知道该削多厚,一般就是0·1--0·2公分,然后放上马掌,开始钉。钉马掌时,要把马钉有意向外偏,顶尖还要折回,一是防止扎到马。二是为了结实。在冬天,钉马掌时,要把钉头打成梅花状,预防马匹在冰雪地上滑倒。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钉马掌只是铁匠铺子的一部分营生,平时的活计多是打制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如菜刀、杀猪刀、剃刀、剪刀、门闩钩、扁担钩等;生产用具有耕地的犁、镂、钯、锄、镰刀、铁锹、斧头以及一些马车上用的钩环等,这是农耕社会刀耕火种的特色,也是农耕文明得以前行的有力支撑。

历史考证,铁制农具产生于春秋时期,但是否说明这些铁制农具就是最早一代铁匠的创造,还不能肯定。内蒙古阴山以北的铁匠,据考证,是从晋、陕、冀移民而来,这和走西口的方向一致,当然,从使用铁制农具讲,阴山以北应该早已经使用了铁制农具,只不过清期的走西口促进了铁匠的技艺和生产品种增加。

仔细研究发现,任何行当都有可拜的祖师爷。

《周礼.考工记》中讲“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 比如农耕祖师爷后稷,水利祖师爷大禹,制酒业的祖师爷就是杜康,中药业的祖师爷是扁鹊,而民间相传,太上老君是铁匠的祖师爷,老君不是有一个八卦炼丹炉嘛。

太上老君,指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对业者来说,崇尚祖师爷这其实是要一种历史感、传承感、仪式感,当然,也是一种虔诚,希望被祖师爷护佑,事业兴旺。

据说,铁匠这一行当也很有讲究和规矩,如铁砧上不能坐人,学徒的要随师傅学三年,再跟师傅白干一年,方可出徒,出徒后,由师傅送给一套铁匠的家具。

铁匠是一种很吃苦的行当,其实凡事都可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铁匠看似烟熏火燎的,但却是在农耕社会必不可少的匠人,他们的叮叮当当,就是一种存在,就是一种生机。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部分 一张整皮瞬间支离破碎。在旁观者眼里是一片一片,分不清哪是哪,而在毛毛匠眼里,早就是一件成衣了

先不说元谋人时代,就是山顶洞人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摸索出兽皮可以被用做防寒保暖,而祖先们是用鱼刺做成针将这些兽皮缝制在一起,成为简单的衣裳。历史演变中,人类的智慧不断演化,缝制兽皮的专业分工完成,出现了一种匠人——毛毛匠。毛毛匠不同于皮匠。起码在阴山以北地区,他们之间是有区分的。

相关资料记载,皮匠,又称黑皮匠,是制作大畜皮革用品的工匠。而毛毛匠是以小畜皮毛为制作对象,缝制各种皮衣的匠人,从业者多为男性。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黑皮匠制作的主要产品有马车、小驴车的绳线、拉运货物索绳(当时没有尼龙绳等各种其他工业制品,主要是麻绳和皮绳)和为牧区加工马鞍具所用皮革、马鞭、骆驼驮架的皮带、皮绳,这些皮革制品必须保证结实耐磨。

如果说黑皮匠制作的物件多为生产用具的话,毛毛匠则是把生活用品作为自己的专业。阴山以北高寒畜皮丰富,尤其是羊皮。人们为了御寒少不了皮衣、皮裤。不是有句话专业说嘛: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毛毛匠是个很吃香的营生。室内工作,主人供给好吃好喝,还有工钱,所以这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毛毛匠”。在故乡,曾经听说过一家做皮毛的人家,住着四合院,还把多余的房子出租给房客,主人的儿子不知道为什么叫“毛登登”。

毛毛匠的工作很轻爽,所用的工具也很小巧,就是铲、钩、刀、大针划匙。可别小看了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小巧,但每一件都各把一个关口。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铲,是用下宽上窄形似扇形的铁制器具,上面按一个形似双牛角木柄,用时一手持铲,将木柄顶在胸前——者是见过的人的描述。刀据说是最有特色色的,状如古钺,及其锋利,握在手里格外显重,这样的刀可以将厚厚的羊皮,一刀划下,立马皮子分家。旁边观看的小孩对这刀非常敬畏。因为是缝制羊皮,所以用的针也是特制的大号,针眼可穿过四股粗笨白线,可以想象,缝制一个皮衣就是一个过程。可叹的还有,那个年代,在手工为主的生产生活中,制作这些生产工具的人,又是些什么工匠呢?那个特制的大针,又是由谁先想出来,制造出来的呢?神秘的历史,神秘的人类,神奇的工匠!

据毛毛匠的后人介绍,皮衣的缝制分五个步骤:沤制(把生皮制成熟皮)、铲皮、钩皮、裁剪、缝合。沤皮的方式有两种,大沤和小沤。

大沤就是将煮烂的小米掺上芒硝倒入一个大的容器中,一般是大缸里,把皮子浸入其中,七天过后,戴痞子发出酸臭味时取出晾干。这种方式能把皮子彻底打理好,沤出的皮子柔软,好缝制。缺点是,必须是毛毛匠亲自施工,否则可能就把一张皮子损坏了。小沤就是把烂米和芒硝置于皮面上,毛在外,叠好,也是七天,放在炕头上,这个活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人家都能自己操作。沤好皮后,就是铲皮,这个需要点体力,要反复铲,露出皮的白茬,才算好。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所谓工匠,在毛毛匠这里,最能体现的就是裁剪了。后山人家,往往都是一盘顺山大炕,毛毛匠端坐大炕,面前是铲好的皮子,按照主人的要求,是做皮袄还是皮裤,还是坎肩。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好毛毛匠是不用尺子的,拿手一量,就不差毫分。用划匙在皮子上七划八划,然后,开始用刀割开,一张整皮瞬间支离破碎。在旁观者眼里是一片一片,分不清哪是哪,而在毛毛匠眼里,早就是一件成衣了。

毛毛匠会根据要做的衣服选择材料,做袄,肩膀和背部就要用些好皮子,耐磨损、保暖;做皮裤,膝盖部位也要用些好皮子,道理你懂得。

接下来,就是大结局,也是大团圆,那些支离破碎的皮子开始在毛毛匠的穿针引线中各就各位。想一想,毛毛匠皮糙肉厚,手里拿的却是一根针,画面感是不是很滑稽?

“匠人一根针,要用十年功”。不说也明白。

党一件老式纯羊皮袄或皮裤穿在主人身上,试着走几步,端详端详,那种惬意和暖意全在毛毛匠的得意表情里了。而主人也知道,冬天来早来晚都不怕了。不过,很多人也是舍不得穿的,只有过年或者走亲戚时才拿出来穿,平时劳作还是一件旧家什。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一片皆大欢喜中,唯独有一个人要对面一件新羊皮衣服的后遗症——炕上地上扫不完的羊毛,过去人们吃饭、睡觉都在炕上,想去吧,羊毛飘来飘去,会让人多烦厌。所以,吃尽羊毛飞舞之苦的女人们创造了一个发自肺腑的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

可能是,木匠干完活,新家具看着就舒坦,剩下的木屑还能生火做饭,而毛毛匠则不然。

谚语“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束语

时代就是这样,推陈出新,后浪推前浪,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但是作为手工业历史中的百业分子,铁匠、毛毛匠、皮匠,还有石匠、泥匠等等,都是一代技者,一代匠人,都值得敬重,他们的技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生产的高效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在生产生活中的发现和智慧赋能于再生产,成为时代的“手艺”符号,也是今天工匠精神传承的精进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