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的生活氣息——諺語漫談之二

  勞動者立足於廣袤的土地上,沉浸在勤苦的生活裡,所創作的諺語就直接沾帶著濃郁的泥土味兒和撲人的生活氣息。這一特徵也是任何別的文學形式難以與之比擬的。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萬物生於土,還於土”,“驚蜇十日地門開”,“夏至有雨豆子肥”,“莊稼佬聞見糞香”,“立秋三日,寸草結籽”,“鋤下三分水,犁上一層糞”……尤其是從生產活動中形成的農諺,其泥士味兒更是襲人慾醉。人們的汗滴滋潤著土地,土地則奉獻出糧食養育人們,彼此交濡,於是土地的神髓也注入了勞動者躍動的血脈。——就象參天大樹生根於土地,通體散發著清新鮮潤的氣息一樣,許多諺語的純樸而又濃冽的泥土味兒是天然具備著的。

  在野耕耘,歸而理家。長久的、古老的小農經濟、個體生活,作為生產關係的一種類型,與足下的土地一樣,以特定的氣氛薰陶著諺語。農家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情愫。 “腰裡沒銅,不敢遠行”,“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家家吃蘿蔔,急得醫生哭”,“女大十八變, 越變越好看”,“懶媳婦掃地嗆死人”,“孫子 是奶奶的柺杖”,“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樣的意境,舊書本里所謂的“農家樂”是望塵莫及的。生活裡的艱辛與偷悅,苦澀和甜蜜,煩惱與欣慰是交織揉和在一起的,淺嘗輒止的所謂“體驗”,是無法品味出個中真趣的。所以,諺語凝聚的是東方這塊土地上的中國家庭氛圍裡所特具的一種生活氣息,在別的民族的國度裡恐怕是難以尋覓的。

  無論在野居家,人與人之間始終是網狀的社會關係,彼此矛盾,互相牽制。隨著生活的進程,人們普遍地深切地意識到:人應該研究、分析並認識同類,才能在現實中掌握主動權,進行更有效益的工作。於是,便有一部分諺語專門刻劃人的心理、習性,將人加以簡略而逼真的類型化。這類諺語用高度生活化的手腕,取其一點,鞭辟入裡,大膽喻之。如:“醜姿娘好搽粉”,“懶牛上套, 屎尿就到”,“青酒紅人面, 白銀黑人心”,“蔫牛踢死人”,“白日遊四方,黑夜補褲襠”,“死豬不怕開水燙”,“驢糞蛋,外面光”,“牆縫裡的蠍子,螫人不顯身”,“假裝眼睛瞎,兩塊肥肉一筷子夾”……道常人所不敢道,喻常人所難以喻,淋漓盡致,剔骨見髓。這樣的諺語活象閃耀在生活裡的一面面明澈的小鏡子,讓人們鑑照同類,或者啞然失笑,或者掩“鏡”而沉吟,也許會產生打動一些人的心靈契機的作用。此等諺語,若非深諳塵俗而參透情偽者,若非執著於人生而憤慨下流者,是不會動一番苦心進行這樣的勾勒和刻劃的。歷世彌久,感觸彌深,取其特徵方能豁然明快,擊中癥結。——這是人與人之間長期糾葛、彼此牴牾所迸射出來的火花,是世態冷暖在交遞過程中凝聚成的露珠。

濃郁的生活氣息——諺語漫談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