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活检会导致肿瘤转移?穿刺过程中肿瘤会不会破裂?


随着常规体检的普及与检查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我们身上,越来越多的小结节、小肿块被发现。尽管我们有最先进的CT和MR扫描,可以做价值不菲的全身PET扫描,但这些检查只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来判断这个结节是不是肿瘤,功能和代谢的基础情况。


通过这些手段,医生可以无限地逼近结节本来的面目,但结节的具体性质包括:良性恶性、分化类型、有无基因突变等重要信息都无法得知,更不用提相关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因此,诊治疾病首要且关键的步骤就是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而实现这一步的重中之重离不开病理活检!病理活检的结果,才是悬疑小说大结局里被侦探找到的“作案凶器”——定罪的关键性证据。


我们常常提及的“活检”,顾名思义就是从活体组织内获得病变细胞或组织的过程。获得方式主要分为细针抽吸、穿刺活检、内镜活检和手术切除等,其中穿刺活检因创伤小、不良反应小、操作方便、取材精准等优势,是临床实际操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很多朋友都一直担心穿刺活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阅读完知情同意书所罗列的一连串并发症后,心中不免泛起嘀咕:


① 万一穿刺过程中肿瘤破裂,会不会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

② 穿刺活检一定很疼,毕竟要取下一块肉。

③ 穿刺活检过程中肿瘤细胞万一脱落会不会就地生长?要知道肿瘤细胞生命力顽强得很!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日常诊疗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那么穿刺活检到底会不会引起上述的问题呢?


肿瘤破裂常常是发生在贴近于包膜或突出于包膜、瘤体巨大常常表现为巨块型、多次穿刺活检后未卧床休息的患者。这类患者属于穿刺活检的禁忌,发生破裂出血的概率很大。对于生长于脏器内部,周边有正常组织的肿瘤来说,不仅发生破裂出血的概率小,取得满意组织的可能性也明显增高。


同时,对于穿刺活检导致癌症的转移概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报导一般

小于2%。目前只要操作得当,保护措施到位,穿刺活检几乎不会导致肿瘤转移。


穿刺活检会导致肿瘤转移?穿刺过程中肿瘤会不会破裂?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穿刺针为套管和穿刺针分开的内外两层结构,活检的过程像我们的圆珠笔一样,笔头(套管针)贴到肿瘤表面后,一按开关让里面的笔芯(活检针)穿刺到肿瘤里面,取材结束后“笔芯”会退回到圆珠笔的套管内。这样在穿刺针多次操作的过程中,既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又能保证多次取材满足标本的诊断。


即使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有一小撮肿瘤细胞掉落在穿刺的路途中,一方面缺乏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很难发展成新的转移灶,另一方面我们血液中无时无刻起着监察作用的免疫细胞也能迅速发现并及时解决这些不速之客。


对于另一部分患者穿刺致癌的担忧,目前可能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检查手段匮乏(穿刺前已经处于肿瘤中晚期,伴有多发转移没有及时发现),穿刺工具的落后(没有套管装置,反复多次穿刺造成患者疼痛、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操作过程的不规范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于穿刺活检。譬如临床上高度怀疑的部分高侵袭性恶性肿瘤(比如黑色素瘤),通常建议尽量避免穿刺活检,而是选择手术活检替代。如果一定要明确肿瘤病理,可考虑穿刺活检后同时采用消融治疗的方式,不仅可以一次性消灭肿瘤,还对穿刺活检和消融的穿刺通道进行凝固,以防止任肿瘤细胞沿针道种植转移的可能。


如果不幸出现了肿瘤的种植或转移,一种情况是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影像学复查时,发现部分种植或转移的证据;另外一种是患者有症状或者在穿刺活检的针道周围皮下触及质地较硬、移动性较差的小硬块,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处理。


相信随着穿刺活检技术不断改进,以及操作规范共识的推广,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可以让更多的患者理解、信任这项操作,并最终受益于它对疾病诊治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