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前段時間在家跟長輩聊天看電視的時候,一位當過兵的長輩指著電視上的《三國演義》笑道,古代的軍銜真亂,還前將軍左將軍,怎麼不叫上將軍下將軍(話說真有上將軍)。因為是長輩所以昊童也不好亂說,但在那會兒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疑問估計很多老哥應該也都有,因為說句實話,古代尤其是亂世,這軍銜確實很亂。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今天昊童就以標題中提到的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裨將軍五類舉例,跟大家簡單的聊一下這些軍銜是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間消失不見的。對了,後面會提到古代的軍銜劃分,有興趣的老哥可以直接跳到後面觀看,謝謝(時間倉促,可能總結不全,還請見諒)。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前將軍

這個職位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的職責是負責各國都城的守衛,類似於明清的九門提督。但到了先秦時期前將軍逐漸走到了前線,尤其是到了漢朝,前將軍徹底成為了領兵作戰的軍銜。而且,前將軍也是四方將軍(前後左右)中的老大,一般來說,在戰場上比他還大的職位就只有衛將軍,驃騎將軍及大將軍。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但衛將軍(接替了前將軍之前的職務)出現的時間極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驃騎將軍在漢朝初期也不常設,所以能管他的就只有大將軍了。可問題在於,大將軍是全軍統帥,不可能時時都看著他,所以現實中,前將軍在秦漢時期,幾乎是軍隊實權派的最高層。

比較出名的前將軍有背漢投敵的趙信,飛將軍李廣及大名鼎鼎的關羽張遼等。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後將軍

這個同樣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好吧,據我所知四方將軍幾乎都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三軍或六軍),最早的後將軍同樣負責在戰時保護國家都城,但到了漢朝時期則逐漸發展成為了奔走各地的救援部隊。

後將軍在稱呼上雖然與前將軍相同,但如果二者比較起來的話,後將軍還是得向前者行禮,因為在職級和軍銜上,他都不如前者。昊童能想到的,比較出名的後將軍貌似就只有黃忠和姜維。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左將軍

這個在昊童看來,應該是四方將軍中最慘的一個,因為前後二位將軍都有重任在身,而秦漢時期又是以右為尊,所以大家懂的。左將軍其實沒什麼可說的,這就是普通的對敵將軍,不過也算是個高級武將,而且一般情況下左將軍的部隊其實應該是一支軍隊中最強的戰力,因為對敵時都是左將軍先上,他要不強那豈不成了送人頭和破壞自家士氣。

左將軍這個職銜昊童記得有這麼幾位出名的人物,包括劉備,馬超,張郃,于禁等。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右將軍

這個在四方將軍中排第二,僅次於前將軍。一般來說右將軍的主要職責是接替先出場的左將軍,而平時也和其他三位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據昊童所知,右將軍這裡比較出名的人物有張飛和徐晃。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裨將軍

這個最早其實是軍中主將(大將軍)的副手,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力,但走出去也沒人敢怠慢。因為一般情況裨將軍是不會輕易去各處遊走的,一旦他到了哪裡,就意味哪裡有戰事及哪裡有人升官或降職。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將軍這個軍銜慢慢的被邊緣化,而隨著大將軍的邊緣化裨將軍也逐漸的被邊緣化。到了東漢時期,裨將軍已經從最開始的主將副手變成了最低的將軍頭銜,也就是說士兵升將軍的第一步,就是裨將軍。而它原先的作用則被偏將軍所替代。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那這四方將軍和裨將軍是因為什麼而突然消失了呢?據昊童所知,四方將軍因為不是常設官職(只有戰時才有,打完仗就自動消失),所以在禮崩樂壞的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經常被主將胡亂的授予自己的屬下,所以導致當時的四方將軍非常不值錢,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四鎮,四平,四徵等將軍頭銜

(後面會提到)。因此,曹魏末年的四方將軍已經是名存實亡,到了西晉時期,晉武帝因為軍中職級太過繁瑣,因此便下令將四方將軍徹底廢除。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而裨將軍則比較幸運,因為它當時已經淪為了最低等的將軍頭銜,所以幸運的躲過了一劫。但也因此,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他都一直最低等的將軍頭銜。隋朝初年,隋文帝將裨將軍封為九品散號將軍,也就是不入流的那種。隋煬帝初年,同樣是整頓軍中職級,而裨將軍因為是散號所以被廢除,自此,由春秋時期傳下來的四方將軍與裨將軍這五個名號,徹底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文章最後是古代軍銜劃分,但因為古代並沒有明文記載的軍銜劃分,以及歷朝歷代的規矩都不太相同,所以昊童所列舉出的可能有所不對,但還請見諒,謝謝。

首先是太尉(大司馬),大將軍。這二者都是口頭上的古代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但事實上太尉雖然位列三公

(秦漢時期的與明清時期的三公不同)但只是虛職,真正的實權派是大將軍。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其次是衛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說白了就是禁軍統帥,而驃騎將軍在設立初期則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專屬,在他死後則逐漸沒落。車騎將軍是戰時臨時設立,主要掌管的是軍中的車兵及騎兵。這三者雖然不如三公,但論起實權,都不比三公差,尤其是初期的驃騎將軍。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而後就是我們最難以記憶的,四鎮(鎮東,鎮西,鎮北,鎮南)將軍,四徵(徵西,徵北,徵南,徵東),四平(平東,平西,平南,平北)將軍以及四方(東西南北)

將軍。這裡要提到,這些將軍頭銜其實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常設的,基本都是戰時臨時加封的,而且通常還會在前面加上別的頭銜。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另外就是一些雜號將軍,如輔國,安遠,蕩寇,奮武,奮威,橫江,虎威,建武,建威,平戎,破虜,討逆,討虜,討寇,遊擊,武衛,揚武,折衝,昭德,昭武,護軍,翊(

yi)軍等。

古代的前後,左右,裨五類將軍,如何劃分職責,又為何突然消失?


最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十人長,百夫長,千夫長,校尉,裨將軍,偏將軍及時有時無的各級別中郎將。

歷年今日:1906年4月18日,革命黨和君主立憲派展開國體論戰;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這將是昊童最後一篇2000字文章,對於這段時間以來大家的支持,昊童深感榮幸,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