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僞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皇帝在給大臣下達命令,或者宣佈重大事情時,基本會採用口諭、聖旨等方式,見到聖旨如同見到皇帝本人,誰都不能違背旨意,必須奉旨行事,否則吃不了兜著走。明朝隆慶年間,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非但不遵從,反而說聖旨是偽造的,還把使者拉出去砍了。

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偽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如此膽識過人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明朝早期海軍實力所向披靡,尤其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從未遇到過對手,有種獨孤求敗的感覺。到了中後期,大明開始走下坡路,倭寇趁機在沿海作亂,戚繼光率領強大的戚家軍,殲滅數萬倭寇,令敵人聞風喪膽。

戚繼光的成功絕非偶然,可歸結為四個因素。一、朝廷對他信任有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首輔張居正鼎力支持;二、他本身具有超乎常人的軍事才華,精通各種陣法;三、對士兵要求嚴格,培養出一批精兵悍將;四、所配備的裝備精良,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優勢。

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偽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將軍如何才能讓手下誓死追隨呢?無非“賞罰分明”四個字,戚繼光在這方面做的就非常好,通過一件事情即可看出。《仙遊縣志》記載,戚繼光有個名叫戚印的兒子,此人智勇雙全,跟著父親戚繼光征戰沙場,實戰經驗頗為豐富。

有一次,戚繼光得知一夥倭寇在仙居作亂,準備派精銳過去滅掉,戚印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一定把倭寇全部剷除,否則甘願受罰。看到兒子如此自信,戚繼光決定給他鍛鍊的機會,並且再三叮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實現軍令狀上的承諾。

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偽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戚印身先士卒,一路高歌猛進,眼見馬上就可以殲滅敵軍,忘記臨行前父親的叮囑,由於求勝心切,被敵人發現破綻,一些倭寇趁機逃走。戚繼光派人把戚印綁起來,拿出之前的軍令狀,既然兒子未能完成任務,依照軍法從事,含淚斬了戚印,誰求情都沒用,簡直是翻版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稍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懂得靈活處理緊急事情,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公元1567年,大明邊境遭受韃靼的侵襲,戚繼光臨危受命,親率神機營禦敵,並賜他先斬後奏的權力。

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偽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有一天,戚繼光正在營帳中研究兵書,屬下急匆匆地進來稟報,說使者已在帳外,而且手裡持有皇帝親自撰寫的聖旨。戚繼光只看了一眼,就立即命人將使者斬首示眾,為何這麼做呢?

原來,聖旨內容大概如下:鑑於軍中戰馬不足的情況,戚繼光可以拿出諸如布匹等物資,從韃靼手中交換良馬,如此便能解決困難!看似理由非常合理,但戚繼光深謀遠慮,認為朝廷絕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使者帶著聖旨來到軍營,將軍:聖旨是偽造的,把此人拉出去砍了

果不其然,仔細觀察聖旨後,看出是敵軍偽造的,想通過此辦法讓他上當,使者也是敵軍奸細。補充一點,戚繼光之所以如此肯定,要感謝張居正之前的提醒,畢竟那時萬曆皇帝年幼,每一道聖旨皆需要張居正把關,他會故意留下別人不可能模仿的東西,其作用跟現在的防偽標籤差不多。

參考資料:《明史·卷一百一十二·列傳一百》《仙遊縣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