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疫” 起 讀 書

春意融融,活力四射,花開爛漫好讀書。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遇到了一個漫長的寒假,線上教學也好,迴歸校園也好,課堂學習以外的時間安排,還是以讀書為要,特別是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前。

“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No.1

為什麼讀書?

宋代歐陽修有詩云:“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喜愛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英國散文家、哲學家培根談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成才。”俄羅斯作家赫爾岑說:“不讀書就沒有真正的學問,沒有也不可能有欣賞能力、文采和廣博的學問。”當代作家陳四益言:“讀書使人不輕信。”讀書可以充實自己,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讀書不僅涉及個人,也關乎家國和江山社稷,周恩來少年時代就立下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讀書的重要無需多言,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能力,讀書可以讓我們不盲從、不人云亦云,讀書可以教我們在駁雜的信息裡做出正確篩選、做出正確判斷,讀書能讓我們與時俱進,不被時代淘汰。

因為疫情耽誤了正常的校園學習這麼久,上好網課後,抓緊時間,利用課餘時間勤奮攻讀。即便是正常的校園學習,也要靠自身多讀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學生時代的“修行”,應該首先從讀書開始。居家讀書,那也是一道亮麗風景,雖然旁人看不到。

讀書,應該是我們的生活常態,學生尤其如此。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不為功名,只為素質提升、修養提高,靜心坐下來讀書已經是很難的事,我們要把魯迅的話常掛心頭:“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

“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No.2

讀什麼書?

學生先要把教科書讀好,發給我們的教科書,每門功課的課時有限,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只是起到引領、點撥、提綱挈領的作用,消化理解、深入探究還要靠個人自修,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要多讀經典,多讀名著,多讀原著。尤其是在讀屏時代,閱讀變成了“快餐式”“囫圇吞棗式”的碎片化閱讀。要能靜下心來,沉得住氣,敢讀“大部頭”,敢啃硬骨頭,比如經典作家的代表作,比如那些影響人們思想、改變人類進程的作品;讀一些哲理書籍、勵志書籍,比如那些給我們啟發、催我們奮進的作品;讀一些文藝書籍、人物傳記,比如那些陶冶情操、能得到審美愉悅的作品。也要翻一翻

雜書、閒書,有時也會有收穫或獲得意外之喜。

讀書,不盲目跟風,想清楚讀書的意義,明確讀書的目標,注重讀書的效果。根據規劃,把在自己的讀書時間安排好,可以按年度、按學期、按星期、按天,制定讀書學習的計劃。養成閱讀好習慣,堅持下去,必有所成。要學會每天有一定的時間放下手機,摒棄碎片化閱讀,不能只讀屏,要讀紙質書,變淺閱讀變為深閱讀。

“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No.3

怎麼樣讀書?

一是邊讀邊想,也就是讀書與思考結合。讀書要和思考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只讀不想,淺嘗輒止,書看了就看了,看過就和沒看差不多。特別是我們讀名著、讀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讀學術著作時,一定要善於思索,思索方有助於我們對書籍內容的消化理解。我們在閱讀的同時,就要思考書籍的內容、觀點給我們帶來哪些啟迪?思考作者表達怎樣的思想、抒發怎樣的情感?要學會讀書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們可以藉機讀一讀關於人類戰勝疫情的經典之作,結合當下,引發一些思考。

二是邊讀邊問,也就是讀書和質疑結合。在讀書的過程中,多問為什麼?專業書籍、經典作品要深讀、精讀、細讀,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反覆追尋、質疑中,發現真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啟發。其實追問和疑惑,這也是思考。讀書過程中,有困惑的問題,也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百度,問知乎。有的書,需要我們排除干擾,靜心閱讀;有的書,需要與相關人員交流、討論,在質疑中爭論,得出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判斷,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有時參加讀書討論組(或通過在線討論組),就可以在詢問、討論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三是邊讀邊記,也就是讀書和記錄結合。養成閱讀時堅持做筆記的好習慣,做摘錄、索引,寫讀後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以繼承傳統,記和寫在紙質筆記本上。在無紙化時代,當然要善於在電腦、手機上記錄,直接錄入記事本或文檔上,建文件夾保存。可以抄錄式記錄,即把重要的、詞彙、語句、段落甚至文章全文抄下來,過後反覆閱讀、體悟;可以歸納式記錄,即把讀過書的內容按段落、章節、全書進行內容歸納、觀點歸納。可以寫讀後感,寫圍繞某一主題來寫。

四是邊讀邊寫,也就是讀書和創作結合。不能說讀書是為了創作,但讀書卻是創作不可或缺的首要前提,書讀多了,作者遣詞造句方法、如何煉句與煉意,寫文章的筆法,以及寫作技巧、寫作風格等,都會給我們影響。通過讀書,可以找到語感;通過讀書,掌握結構、方法,可以助於我們謀篇佈局;通過讀書,引發聯想,可以讓我們下筆千言。也會如古語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的同時,養成做筆記、寫札記的好習慣,本身就是練筆的一種好方法,能堅持經常,自然提高了文字表達能力,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必會成功。書讀的多了,眼界不一樣,認知不一樣,寫作水平也會水漲船高,正如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言:“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五是邊讀邊做,也就是讀書和實踐結合。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要讀有字的書,也要“從無字句處讀書”。不能只讀書不參加實踐,要把書本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缺失,再回到書本“補課”。除了讀紙質書、電子書外,還要讀人生這本奇書、社會這本大書。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說知與行、詩和遠方的關係,要做到知行合一,要讀詩也要追尋遠方。

我們都是追夢人!讓我們在書籍的海洋裡遨遊,在閱讀中昇華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

讀書正好,發奮當時。

“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審核:葛宏 天衝

終審:吳偉東

“疫”起讀書:足不出戶 也要縱觀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